【資料圖】
張莉、水木丁、季亞婭、柏邦妮,日前一起做客SKP RENDEZ-VOUS書店,分享張莉新書《對鏡:女性的文學閱讀課》的閱讀感受與她們的寫作故事。四位她,擁有學者、作家、編輯、評論家、自媒體人、編劇等多重身份,展現(xiàn)了屬于女性的各種模樣、各色人生、各樣風景。
在剛剛公布的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莉獲得文學理論評論獎。作為學者的她,一直希望跨越象牙塔與大眾之間的鴻溝,嘗試在文學文本與公眾的關切之間建立聯(lián)結(jié)。她講授“女性文學課”,從“女性身體”“愛情話語”“成為母親”等女性切身體驗出發(fā),通過丁玲、蕭紅、張潔、鐵凝等作家的文本分析,以文學之“鏡”照出女性存在的此時此刻以及歷史和曾經(jīng)。
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對鏡:女性的文學閱讀課》是張莉今年出版的新書。她介紹寫作這本書的初衷時說:“這些年來,我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越讀就越認識到文學研究者、文學教師的擺渡人角色,也就越來越希望能將那些美好的文學世界介紹給更年輕的讀者。所以,很希望讀者們通過這本書愛上那些作品,去重讀本書中提到的作家。”張莉說,她所嘗試的,正是以女性視角和女性立場解讀文學作品,用以紓解我們今天的困惑和疑難。
事實上,張莉在《對鏡》這本書里面,一直重復一個常識:女性這個群體包含著巨大的差異,關于階層的,關于地域的,關于時空的差異。當從這樣包容的視角,再去理解婚姻,理解愛情,理解人類最美好、最微妙、最多維的情感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張莉還進一步解釋說,這本書的名字叫《對鏡》。“所謂‘以她為鏡’,是因為有時候她做得比我們好,我們可以向她學習;有時候她做得沒那么好,我們可以從她的處境里面反觀自身。”她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成為鏡中的她們,而是成為我們自己。
柏邦妮說,“對鏡”這個詞打動了她。在她眼中,這個意象本身既簡單但又很有穿透力。她認為,張莉《對鏡》里的評論帶著血肉的質(zhì)感和痛感,“它是人類軀體本身很溫熱的感受,是打斷骨頭扯著筋的,可親可感的感覺。”
《對鏡》精選了18位文學名家,細讀22部經(jīng)典作品。水木丁非常喜歡其中對王安憶小說《我愛比爾》的解讀。她特別提到,《我愛比爾》提出的問題是“女性在愛情中如何成為自己”——愛情里的女性,是隱藏本真的自己,成為別人喜歡的人,還是成為本來的自我呢?“在《我愛比爾》里,我們會看到,真正的愛情是成為自己,永遠獲得不了的愛情其實是因為永遠沒有成為自己。”
最后,張莉把埋藏在心底的希望也袒露而出,“我當然希望這個時代出現(xiàn)蕭紅,出現(xiàn)丁玲,但更希望普通的女性拿起筆寫下自己的際遇,哪怕它的文學性沒有那么高,哪怕這一輩子只寫這一部作品。真正的女性文學作品會讓更多女性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當最普通的女性拿起筆寫自己,真正的女性寫作之光才會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