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袴薄于云。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唐代元和年間,詩人元稹被貶通州司馬,好友白居易擔心通州過熱,曾寄一套輕紗生 衣 給 元稹。從詩中的描寫就可知,這套衣物是如何的輕薄透氣、消熱納涼了。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在白居易所作的詩作中,就能看到酷暑炎熱的三伏天,對于人們的“威力”了。特別在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代,人們想要避暑,除了“心靜自然涼”,自然也有別的辦法,來度過看似漫長無邊的苦夏。而輕薄的衣物,成了古人熬過三伏天的選擇。
(相關資料圖)
錦衣五重仍輕薄透涼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在《詩經·東門之池》之中,能夠看到美麗的姑娘與小伙子在浸麻、洗麻的勞動中互訴衷腸、倚歌和之的場面。詩歌中,還蘊含著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紡織品——夏布。
夏布,是指用苧麻為原料紡織成的麻布,是中國最古老的紡織品之一。古史有載:“古者先布以苧始,棉花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苧,上自端冕,下訖草服。”在棉花還沒傳入中國時,蠶絲產量稀少,于是由苧麻所做成的夏布,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穿的主要紡織品。
其實,當下所說的夏布,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稱為麻布。而據民間流傳的說法,之所以稱麻布為夏布,是因為其透氣輕薄,適宜在夏天穿著。“嫩白勻凈,通行四方,商賈輻輳。”一匹上好的夏布,其輕薄可與絲織品媲美,顏色更潔白勝雪。
除了以苧麻制成的夏布,古代也將用植物葛的莖纖維所制成的葛布,俗稱為夏布。詩人杜甫就曾寫下一首《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葛布像風那么柔軟,又像雪花疊在一起那么輕,可見其輕薄。此外,白居易在《夏日作》中也寫道:“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
說到輕薄,自然不能少了紗衣。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過一件素紗蟬衣,其作為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不到50克的重量,用“輕若煙霧”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可以想象,這樣的衣物穿到身上,自然是無比清涼,沒有絲毫負擔的。
在古代的文獻記載中,還記錄過一段“錦衣五重”的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在與唐朝官員會晤時,注意到對方穿著的紗衣之下,胸口的痣還能透見,驚嘆發問,如何穿了兩層紗衣還能通透?官員哈哈大笑,請商人靠近些再看,原來他穿的紗衣不是兩層,而是五層。
“珍珠衫”上身清涼透骨
除去尋常的衣物,古人也有一些“神奇”的發明。譬如遇上酷熱難耐的時候,為了方便排汗,古人專門制作了一種散熱降溫的服裝,稱為“隔汗衣”。據悉,這種“隔汗衣”是用細小單枝竹管串接成網狀的竹衣。在穿外衣之前,人們將此衣貼身穿上,可以更好地隔絕汗水,透氣又方便排汗。
更有家中富裕者,還可穿戴用珍珠做成的“珍珠衫”。在明末馮夢龍所寫的《喻世明言》中,就有一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其中寫到王三巧偷贈陳大郎“珍珠衫”,描述該物“暑天若穿了他,清涼透骨”。
不止是身穿之物,古人的鞋子也頗為講究。蘇軾的《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能夠看到他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但細細品來,文中的“芒鞋”,其實也是夏日出行的好物。芒鞋,就是植物的葉或桿編織的草鞋,輕便又涼爽,是文人們出游遠行的常備之物。宋人吳芾曾寫道:“閑來湖上覓清涼,竹杖芒鞋野興長。”可見這竹杖芒鞋,的確是夏日的清涼好物。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夏日的炎熱逐漸消退,初秋的清涼正在路上。雖說還有“秋老虎”到來的可能,但漸濃的秋意已無法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