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探秘類真人秀節目《博物館之城》近期正在北京衛視播出,在這檔節目的帶領下,北京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走向了公眾視野,也讓北京“博物館之城”的名號得到了名副其實的印證。
展現城與館的關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檔節目的發起背景就來自于北京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資源和人民日益增長的觀展需求。“在過去十年間,全國博物館數量增長了60%,年度展覽數量增長了144%,接待觀眾數量增長了119%,參觀博物館成為人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對博物館的熱愛和需求,成為我們創辦這檔節目的精神動力。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擁有204家博物館,其中一級博物館18家,位列全國之首,是當之無愧的‘博物館之城’。”
《博物館之城》制片人、總導演景思斯表示,節目組希望通過這檔節目呈現博物館文化的豐富多彩,并借此展現一座城市與博物館之間相互涵養、彼此點亮的關系,這是創辦這檔節目的文化源泉。《博物館之城》的節目設計圍繞著北京豐富的文博資源展開,第一季共播出八期節目,每期節目走進一個北京不同特色、極具代表性的博物館。
眾多文物首次亮相
眾多深藏在博物館中從未展出的珍貴文物,以及博物館中的未開放區域,在節目中首次亮相,成為節目的一大看點。從北京藝術博物館閉關五年的萬壽寺修繕揭秘,到首都博物館獨家發明的書畫揭展技術,從徐悲鴻紀念館館藏捐贈的歷史故事,到國家動物博物館龐大的珍奇標本收藏,每一期內容都揭秘了博物館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節目還特別引入了體驗式采訪和真人秀的部分,嘉賓單霽翔、主持人李杰、嘉賓馮琳組成“博物館探秘團”,以深入體驗博物館基層工作的視角,展現文博人不為人知的工作細節。在節目中擔任嘉賓的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表示,社會公眾往往只能看到博物館的館舍和藏品,但其實博物館有各種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相互補充,才能構成“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部門,不同的部門齊心合力,才能把博物館文化更好地展示給社會公眾。在他看來,《博物館之城》將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博物館內部的不同部門工作進行揭秘,創意非常獨特,“這也是吸引我參與這檔節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獲得學界業界一致好評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俞虹高度贊賞《博物館之城》的形式和立意創新。在她看來,節目從某種角度是在做“你所不知道的博物館”,從專家和主持人轉變身份為體驗官開始,該節目就在打破傳統文博類節目的形式限定,而“挖掘北京的博物館資源,其實也是在開掘文化北京這口深井,節目通過開拓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也在開發博物館的界限。這種傳播讓人看過以后很想再次走進博物館,走進那些我已經去過但并不了解的博物館,充分發揮了北京的文化引領作用。”
《光明日報》文藝部影視評論版副主編李蕾則認為,這幾年隨著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闡釋越來越重視,中國人的文物保護的理念不斷升級,再加上業界對文化類節目的熱情持續走高,文博類節目再次成為了創作的熱點。她表示,“以《博物館之城》為代表的文博類節目,實現了真正破圈,吸引了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注意。它讓以前在固有印象中高大上的博物館、文物和傳統文化知識,能夠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走進大眾,讓大眾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溫度。”
作為節目的出品方,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余俊生也表示,北京廣播電視臺將始終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用專業打造精品,用文化浸潤人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節目,服務于全國文化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