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昨晚,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儀式上,北京選送的舞蹈作品《兩室一廳》、廣場舞作品《一起向未來》以及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團分別摘得第十九屆群星獎舞蹈類、廣場舞類、群眾合唱團隊類三項大獎。
當獲獎消息傳來時,在北京大后方的大興區文化活動服務中心工作團隊高興地抱在一起跳起來,流下激動的淚水。由該中心創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兩室一廳》是帶有明顯戲劇風格的舞蹈。4位演員巧妙以舞蹈語匯組成不同年代的全家福,記錄一個普通家庭的歲月痕跡。人們可以看到孩子成長、新婚后添丁、老人去世等許多普通家庭都會經歷的故事。以往,群眾舞蹈多以群舞居多。但《兩室一廳》僅有4人表演。無法秀隊形變化、無法靠氣場吸引眼球,自然對舞蹈細節有了更高要求。
“很多舞蹈語匯來自生活,比如牽手踏步等,把生活動作提煉出來更能引發共鳴。”編導張雅靜介紹,創作之始,大家希望能在群星獎舞臺上呈現另一種群眾舞蹈創作的可能性。如今收獲大獎,給了大家很大信心,更愿意在創作中勇敢去嘗試。
第十九屆群星獎增加了合唱團隊、廣場舞兩條新賽道。有著29年歷史的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團(其中成為金帆合唱團的歷史為19年)摘得合唱團隊大獎。合唱團指揮教師王海競得知獲獎消息時,第一時間分享給孩子們,大家集體在網上接龍“狂歡”。參賽時,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團表演了兩首曲目《追尋》和《北京的秋山》。正是在學唱、表演這兩首歌的過程中,合唱團走過了一條傳承與升華之路。“
《北京的秋山》由曾經的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團團長、如今的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副院長徐鳴澗創作。這首歌變化音程和轉調很多,以聲音體現出北京秋天色彩的豐富層次和多變。初聽激昂,繼而娓娓道來,在沉淀中引起情感共鳴。”王海競說,可想而知,讓青春好動的孩子們演繹這曲子難度有多高。
排練、錄像、入圍、集訓、準備奔赴嘉興決賽、行程戛然而止……在這些記錄備賽流程的簡短文字背后,有很多鮮活的小故事。有高三畢業生放棄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暑假游學,歸隊訓練;有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的同學,將合唱放在第一位,利用碎片化時間去準備學科競賽;還有的同學既要排練也要照顧生病的媽媽……備賽的過程很艱辛,這無疑磨煉了孩子們的意志,獲得精神上的升華。合唱團團長蘇渝淇同學說:“我們是新鮮血液,需要韌性、抗挫折能力、不滅的希望,以及面對任何困難和不確定性都鎮定的強大氣場來走這條追尋之路。”
獲得廣場舞大獎的《一起向未來》,無疑是在群星獎評選過程中引發最強烈共鳴的作品。耳熟能詳的樂曲、輕松易學的動作,以及它所蘊含的迎接冬奧會的飽滿激情,讓這部廣場舞作品在冬奧會前夕不僅引燃北京百余萬市民的學跳熱情,還曾引發全國3300多個文化館響應、6067萬人學跳,其教學視頻網上點擊量達1.55億人次。
“本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北京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體現出北京群眾藝術普及不僅水平高,也在創作上攀上了高峰。”代表北京上臺領獎的北京市文化館館長王維波說,就如高峰一定是在高原之上一樣,好成績的取得是建立在北京眾多群文干部幾十年如一日深耕全民藝術普及陣地的基礎上,是群文人接續奮斗的結果。
“舞動北京”活動連續舉辦十七屆,“歌唱北京”連續舉辦九屆,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藝術門類齊全、群眾參與廣泛,為北京群眾藝術創作展示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培養了大批群眾藝術創編表演和輔導骨干。這些都是北京群眾藝術高峰之下堅實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