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臺上一家人團團圓圓迎新年的歡樂氣氛中,9月15日晚,中央芭蕾舞團為觀眾帶來的原創芭蕾舞劇《過年》本輪首場演出在天橋劇場落下帷幕。這部被稱為中國版《胡桃夾子》的芭蕾舞劇用童趣為精彩紛呈的“秋之匯——中芭秋季演出季”增添了一抹亮色。具有特別意義的是,當天的演出也是著名指揮家張藝擔任中芭音樂總監20年的專場演出。
“以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天鵝湖》開啟了與中芭的合作,又在《過年》中以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來紀念自己和中芭的緣分,特別有意義。”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談起與中芭的深厚緣分,張藝無比感慨。
因《天鵝湖》結緣中芭
(資料圖片)
今年50歲的張藝自幼學習小提琴,1990年被保送至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他與中芭的緣分始于1996年的一場舞劇《天鵝湖》。對20多歲的張藝來說,“能指揮一場舞劇《天鵝湖》,那就真的圓滿了”。沒想到這個夢想在他剛畢業一年多就實現了。“當年國內是很缺指揮人才的。”張藝認為,自己剛畢業就得到了與中國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國內各大交響樂團合作的機會,并獲得了與中央芭蕾舞團合作舞劇的機會,與當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我們70后的這批指揮趕上了好時候,當時50后那代指揮都出國了,因此當我們處在20多歲的時候,40歲、50歲的指揮基本沒有,30多歲的指揮也很少,所以我們年紀輕輕就有很多機會找過來。”
張藝不會忘記第一次走進中芭排練廳,看到當時還是芭蕾大師的馮英正在指導演員張劍的場景。當時張劍的腳在流血,疼得哭起來,馮英站在一旁問她“能不能跳”,張劍流著淚迅速回答“能”。這樣的場景可以說是芭蕾排練廳再正常不過的一幕,但對于一直學習音樂的張藝卻是一個巨大的沖擊,“芭蕾真的太殘酷了。”?如今馮英早已是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而張劍也成為副團長。但第一次在排練廳感受到的芭蕾的殘酷和藝術家們對藝術的執著讓張藝非常震撼,也讓他對芭蕾這門藝術產生了深深的敬畏感。
多方配合呈現音樂最佳狀態
為了揮好《天鵝湖》,張藝做了大量功課,并請教了前輩。在第三幕中有個段落張藝不太明白怎么銜接,前輩告訴他要注意看飾演大臣的舞者的動作,他的手一揮就可以進入下一段音樂了。但在演出當天,飾演大臣的演員的手勢一帶而過,這令當時對舞臺尚不熟悉的張藝沒有辨認出來,正在遲疑當中,跳瑪祖卡舞的演員已經沖了出來,張藝只能順勢接下一段音樂。
“當時我的冷汗就下來了,但是趙團的鼓勵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演出結束,時任中芭團長趙汝蘅對張藝說,“第一次指揮《天鵝湖》,你表現得非常不錯了。”團長的鼓勵并沒有讓張藝忘記演出過程中的那段小插曲,“現在看來,當時的演出還顯得太稚嫩了,但是這是個必經的過程。”直到現在,張藝還會要求舞蹈演員把動作做到位,這樣指揮才能配合呈現出音樂的最佳狀態。
執掌“芭交”20年
2002年,在德國留學尚未畢業的張藝就收到了中芭遞出的橄欖枝,2002年底,張藝正式加入中央芭蕾舞團,執掌中芭樂團。
2007年,國家大劇院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北京交響樂的生態。國家大劇院開張之后,中芭樂團一度成為舞臺上的主力,每年,中芭樂團都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十余場音樂會,且每場口碑都極佳。2011年底開始,中芭樂團開始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午夜跨年音樂會,至今已經堅持了12年,成為跨年夜樂迷們的一個固定節目。
20年的時間,中芭樂團從當初的4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三管編制70余人,從一個為芭蕾舞伴奏的樂團發展到如今擁有完整音樂季、音樂會的票房和口碑都極佳的職業樂團,被樂迷們親切地稱為“芭交”。
50歲是指揮的黃金時期,張藝認為自己現在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未來也會幫助更多當代作品搬上舞臺。當然,這位指揮家還會繼續在舞蹈的世界里徜徉,“20年我覺得不是結束,是下一個開始,我和中芭的故事會永遠敘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