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舞蹈編導王舸的作品《五星出東方》榮獲了文華大獎,這是繼他編導的《紅高粱》《天路》之后,第三部作品拿下文華大獎。而此時的王舸,已在廣州為新劇目苦苦創排,“藝術就是要把自己逼到絕境,再想辦法絕處逢生”,這就是他不斷攀登藝術高峰的信條。
王舸執導、北京演藝集團創演的舞劇《五星出東方》,講述了一個從國寶文物漢代織錦護臂生發而來的故事,彰顯了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立意上,這是一個妥妥的正劇,自帶宏大主題,但劇目在全國巡演時,劇場中總是一片歡樂,觀眾不時發出笑聲。這是王舸有意為之,他用喜劇的手法,表現三位主人公從產生誤會到放下芥蒂、成為好友的過程,觀眾沉浸在俏皮的人物形象、可親的舞蹈動作,以及埋著笑點的情節設計中,自然而然地領會了三位主人公代表的民族團結的寓意。
而這,也是王舸最近幾年一直嘗試的突破,“我想用輕松的方式讓觀眾接受正劇的主題。”一直以來,王舸覺得舞劇做得太“重”了,尤其是在講重大主題的時候,“可嚴肅的主題為什么不能用輕松的方式講?這是我們對文化的自信,也更容易讓世界接受。”
在王舸做上一部舞劇《歌唱祖國》時,他就嘗試抓住人物特點,在結婚、生產的片段加入輕喜劇的元素,讓觀眾進入《歌唱祖國》的曲作者王莘的故事中。而在《五星出東方》中,他將喜劇手法貫穿,從頭至尾牢牢把握著不同民族主人公的感情變化。“人與人的關系和情感是永恒的,也是講不完的,我關注的就是人物之間的情感。”王舸想到自己另一部獲得文華大獎的舞劇《天路》,“青藏鐵路聞名于世,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背后鐵道兵的故事,如果能從這個小點去關注那個時代的人,了解他們的付出,就會覺得他們做的事很有意義。”
王舸編排的舞劇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舞蹈動作來自生活,也帶有很強的敘事性。這也是他堅持多年的理念,“用生活來編舞”。早年他與青年編導周莉亞合作的《父親》關注的是老齡化的主題,這個作品就以王舸的父親為原型。那些父親夾筷子或快或慢的動作,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加上藝術處理,給觀眾極大的視覺震撼與心靈觸動。“這是我追求的效果,我不想要那些看上去很美但和生活沒有直接關聯的東西,我覺得好的作品,一定能實打實地直接敲擊觀眾的內心。”
2005年以來,王舸從舞者轉型為編導,創作的作品多次榮獲文華大獎、中國舞蹈荷花獎等榮譽,他本人也在2022年3月榮獲“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接下來,還有多部舞劇等著他,王舸坦言確實有壓力,“隨著嘗試過的題材越來越多,用過的手法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路越來越窄。”王舸開玩笑說,就像一個人川菜、魯菜各種菜系都吃過了,可選擇的味道就越來越少。“不過選擇越少的時候,就相當于把自己逼到絕境,在這種情況下能絕處逢生的話,一定就有突破。”
目前,王舸就又一次把自己“逼到絕境”,他開始嘗試編導帶有喜劇色彩的芭蕾舞劇,新劇目暫定名為《雷峰塔》。他說:“中國在芭蕾舞領域深耕這么多年,純中國文化主題的并不多。希望中國芭蕾能夠形成自己的風格,講好中國傳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