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攝影/本報記者?王曉溪
《李白》之后看《杜甫》,北京人藝的歷史大戲《杜甫》9月23日晚再登首都劇場??v情廟堂之外,暢游詩之江湖,這部歷史劇以獨特的視角,詩情、詩意的舞臺,給杜甫的精神世界畫了幅像。
首演于2019年,《杜甫》劇本由曾經創作過《李白》《知己》等文人戲的編劇郭啟宏執筆,馮遠征導演并主演。講故事的同時承載文化內涵,舞臺上,隨著詩人命運的起伏,一首首耳熟能詳的詩篇也自然流出,將詩人的生命感受和偉大人格熔為一爐。戲中的杜甫,在飄零坎坷的人生中有內心的困惑,更有高遠的理想和不拘小我的豁達。
馮遠征說:“小時候喜歡李白,覺得他的詩豪放飄逸瀟灑,覺得杜甫的詩沉重而且太過寫實,但當我們真正走入杜甫的詩句與內心的時候,會感受到他的詩句是那么關注百姓、關注民心、關注民生?!眲≈羞€不乏半文言的隱喻。馮遠征透露,2019年剛開始排練的時候,劇組用12天的時間讀了24遍劇本,慢慢去適應其中那些不似我們生活中口語習慣的表述,比如劇中提到杜甫仕途“蹭蹬”,開始我們還想如果實在念不通的話,我們就改成“坎坷”一類的詞。但當讀完12天的劇本以后,很多年輕演員開始主動讀“蹭蹬”,后來甚至改都改不過來,覺得“蹭蹬”好像比坎坷更準確,更有文化感。
舞臺上肆意飛揚的詩情,白描式的情境呈現,讓觀眾看到一幅濃縮的唐朝歷史畫卷。郭啟宏延續了以往精妙的對白,為了讓觀眾聽得清楚劇中半文半白的語言,主創們在臺詞上下了不小功夫?!皠≈械脑姴皇且收b,而是要像說話一樣,用詩去對話交流。”馮遠征說,要舉重若輕讓每一句臺詞深入人心。強調停頓、留白,不追求熟能生巧的流暢,而是更追求合理的心理依據,演好一個真實的人。
作為一部歷史劇,《杜甫》的舞臺古典大氣,寫意的線條,金屬感十足的架構,漫天飛舞的“神火幽花”,營造了一種人在畫中走、詩中游的意境。在接近尾聲的段落,全劇采用夢中夢的形式,用一段夢境實現了多時空交匯,讓杜甫、蘇渙、李白、高適、嚴武這些古代文學史的名士得以“相會”,直抒胸中塊壘,明辨是非曲直,同時引領觀眾神游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園。馮遠征說:“舞美首先要美,因為杜甫的一生太苦了,所以我們不希望舞臺上出現茅屋,然后一刮風,滿臺都是茅草,這個畫面,我們用了視頻來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