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的盡頭是草原》在電影院線上映,影片以“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為背景,用細膩的鏡頭塑造了竭盡所能呵護孩子的母親、脾氣倔強內心敏感的女兒,為觀眾展現了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非典型草原家庭以及家庭中的每個人對杜思珩沒有邊界的愛。正如曾發生過的“三千孤兒入內蒙”的史實一樣,各民族在這片草原上交融,愛也像草原一樣一眼望不到盡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爾冬升導演的新作《海的盡頭是草原》在電影院線上映,影片以“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為背景,通過哥哥杜思瀚尋找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妹妹杜思珩路途中的所見所聞,借他人之回憶,娓娓道來杜思珩的成長經歷。影片用細膩的鏡頭,回憶和現實部分不同的色調,塑造了一個個立體的角色形象,為觀眾展現了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非典型草原家庭以及家庭中的每個人對杜思珩沒有邊界的愛。
遼闊的草原與無私的母親
薩仁娜額吉是擁有大愛的草原母親。杜思珩從上海來到草原,人生地不熟,少言寡語,薩仁娜便用愛去溫暖她。第一次見面時,薩仁娜就格外關照這個有些“特別”的女孩,沒有表現出一絲煩躁,而是給予了很多愛,成為大家口中杜思珩為數不多的愿意親近的人。她總能很快地發現杜思珩的情緒,看出她想逃跑的意圖,在她被追回來時第一時間關心她,甚至為了她主動爭取領養名額,主動向杜思珩敞開懷抱,并用這個溫暖的懷抱歡迎杜思珩加入她的家庭。
在杜思珩來到薩仁娜家中后,薩仁娜對杜思珩充滿了理解。她不但教杜思珩在草原上怎么上廁所,而且為杜思珩單獨修建了一個專屬廁所。薩仁娜表達愛的方式細膩又淳樸,在杜思珩吃不慣奶豆腐跑走時,主動去追,沒有一絲責怪。雖然薩仁娜有著傳統文化影響下的母親形象,但是當這一切與子輩產生沖突之時,她主動選擇了理解。在她發現女兒要離家出走去上海的時候,反而囑咐兒子如果女兒真的想回上海的話,就讓她走。她始終為女兒著想,把杜思珩當作自己的親女兒,甚至投注了比兒子那木汗更多的關心。她的付出和愛沒有要求任何回報??梢哉f,薩仁娜的這份愛像草原一樣寬廣。
在這個草原家庭中除了愛與羈絆,還可以看到沉甸甸的責任。薩仁娜照顧杜思珩日常的吃穿,送她去上學時的百般叮囑,無一不詮釋出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中母親對孩子的責任。她去育嬰院幫忙,主動領養孩子,把孩子們接納進自己的家庭,悉心養育,更是體現了民族大愛。薩仁娜的身上,不僅存在著作為母親的責任,還存在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五十六個民族親如一家,與薩仁娜一樣的內蒙古牧民們,欣然歡迎上海小朋友們的到來,踴躍報名領養,把孩子們接納進自己的家庭,悉心養育。正如曾發生過的“三千孤兒入內蒙”的史實一樣,各民族在這片草原上交融,愛也像草原一樣一眼望不到盡頭。影片最后,百歲的薩仁娜額吉對著“遠方”的杜思珩生母說:“雖然我們素未謀面,但養育了同一個女兒”,不禁讓觀眾為這份愛與責任潸然淚下。
陌生的環境與倔強的女兒
人世間的苦難像雪花一樣落下,或許雪花本沒有什么重量。但在與杜思珩一樣的孤兒面前,小小雪花足以讓孩子們的心靈蒙上一層寒霜。杜思珩也在這樣的苦難下,養成了沉默寡言、執拗固執的性格。所幸有薩仁娜一家的出現,像火爐一般讓她心頭的寒霜靜靜融化。
一開始走進觀眾視野的杜思珩總是看起來“不合群”,性格倔強、不服管束,甚至是不怎么討人喜歡的,“整個孤兒院的男孩子都沒有她倔”。隨著故事的展開,觀眾逐漸發現,來自原生家庭的欺騙式的拋棄讓她養成了這樣的性格,缺乏安全感,對周圍人充滿了不信任。可是,作為孩子的杜思珩,內心仍然渴望得到來自他人的愛與關心,因此雖然對草原沒有歸屬感,一直想逃跑,但當被別人抱住詢問愿不愿意成為他的家人時,她會掙脫開撲向平時照顧自己最多的薩仁娜,大聲喊出:“我已經選了她”。很慶幸的是,到了薩仁娜家后的杜思珩,遇見了很愛她的家人,她的任性和棱角得到了包容,薩仁娜一家帶來的溫情治愈了原生家庭和童年的苦難。她也學會了蒙古語,認同養父母的父母身份。但是她隨身一直帶著親生母親最后留給她的一塊小毛巾,這塊小毛巾上繡著她的名字“杜思珩”,這是她的一塊心結。等她越長越大,她越來越想知道自己當初為什么會被媽媽送去孤兒院,媽媽說過的“會來接她”算不算數。
因此,影片迎來了重要轉折,杜思珩決定回上海時身陷流沙,哥哥那木汗為了救她,命喪于這片草原。為了不觸景傷情,父親伊德爾和母親薩仁娜決定搬家,杜思珩跟在馬車后面,然而他們還是下車接住了女兒,原諒了她。那木汗的死,讓杜思珩真正轉變,決定忘記過去,不再想去上海找尋真相,而是隱去原名,用哥哥的名字“那木汗”在草原上繼續生活下去,將自己真正當作伊德爾和薩仁娜的女兒。這一刻,杜思珩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有了對家庭的感悟,這種愛突破了血緣的局限。最后,當杜思瀚與杜思珩(那木汗)見面時,杜思瀚問她:“你恨過我們嗎?”老年杜思珩(那木汗)一臉淡然:“曾經恨過。后來有自己的家庭,我也就釋懷了?!彪S著時間的流逝,杜思珩接受了自己身份的轉變,找到了自己在內蒙古的身份和位置,有了對家庭的感悟。在她身上,也存在著民族融合的影子,她不僅是上海的孩子,更是內蒙古的孩子。
情感的紐帶與重構的家庭
人的情感性需求與家庭息息相關。家作為個人的避風港,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情感滿足?!凹摇辈坏且环N空間概念,而且是一種安全、親密、隱私的情感體驗。因此,即使家庭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被解構,人可能還是會尋找這樣那樣的“新家庭”,重建生活。杜思珩的家庭的解構與重建,蘊含著導演對家庭真正意義的思考。血緣作為家庭成員生理意義上的紐帶,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家庭形成的條件,但血緣并不是人們成為一家人的唯一構成條件。家的深處是珍愛,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陪伴。家庭組成中不得不提的情感條件,則需加以培養和維持。就算沒有血緣關系,薩仁娜和杜思珩也能因選擇和陪伴而產生超越血緣關系的親情,成為一家人。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超越了傳統家庭的血緣關系紐帶,構建出一種非典型狀態下的親密圈,正如影片中所說“緣分這回事,真的挺神奇的”。的確,相遇并組成家庭就是緣分。在這個家庭中的家庭成員都在用愛互相陪伴,整個家庭看起來分外溫暖,會讓周圍的人和觀眾覺得“這就是一家人”。透過觀察可以發現,隨著故事的進展,真正將整部電影串起來的是那些朝夕相處之人才能發現的微小情感,這樣的愛蘊含著強大的包容力量,給了遠道而來的孩子們一個家,化解了杜思珩心中的寒冷,彌補了她關于家的殘缺。杜思珩悲傷的過去在這里得到了撫慰,雖因諸多無奈解構了包含血緣與倫理的原生家庭,但新的家庭在這里因愛重構。從陌生到融入新的家庭和生活,像杜思珩一樣的孩子們不僅經歷了身份的轉變,更經歷了情感的轉變。而這一切,都是家庭小愛、民族大愛所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