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驚晚秋,朝看菊漸黃。”10月8日迎來寒露節氣,此時鴻雁南飛,彩菊盛放,為清秋時節平添絢爛色彩。而當寒露的第一波冷風吹來,秋涼變初寒,也預示著冬天即將到來。
“在古代,人們想要好好‘過冬’并不容易,所以倍加珍惜美好秋光,會在秋游、賞菊等民俗活動中放松心態、調整情緒。而古人賞菊,更意在欣賞菊花的品格,讓我們能以菊花之高潔堅韌的精神來迎接冬寒的考驗。”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教授蕭放,娓娓道來寒露節氣的古俗與寓意,也分享親歷二十四節氣聯合國申遺成功時刻的體會與感悟。
寒信至,秋意濃
(資料圖)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蕭放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中講起寒露節氣的由來。寒露至,斗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位于北半球的中國大陸伴隨著太陽光照時間的縮短,溫度也繼續下降。從白露節令的水露初泛白、漸生涼意,到霜降節令的露水已然結霜,處于兩者之間的寒露,成為寒意逐漸上升中的過渡階段。此時,我國北方地區的季節變化更明顯,已呈霜染紅葉的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漸濃,從夏熱到涼爽,蟬噤荷殘。
“古人在節日節氣民俗活動的方方面面都會顯示出與季節相對應方式。”蕭放告訴記者,作為農歷九月深秋的節令,寒露與重陽的時間很接近,民間自古又以“重陽信”寓意寒氣到來,可謂是大自然傳遞給世人的一封“寒信”。“寒露前后天氣轉寒,人的體感也更加寒涼,對老人身體健康是有威脅的,所以人們會通過一些民俗活動來敬老、祈福,希望老人們安康長壽。”蕭放介紹,重陽節正是應寒露節氣形成的節日,重陽日里攜至親摯友登高、飲宴、秋游賞景等活動也成為寒露時節里可以強身健體、舒緩身心,應季節變換而形成的多樣民俗。
賞菊、踏秋,珍惜最美秋光
寒露時節,金秋燦爛,是菊花盛開的季節。“賞菊是寒露節氣里的一個重要的節俗。在古代,有人會把山野里的野菊花、或自己種植的菊花擺成“菊花山”;有人會把野外采摘的菊花制成養生清茶;登高飲宴的過程中,人們還會飲菊花酒。”蕭放解釋,這里的菊花酒,其實是在上一年寒露期間的菊花所釀的酒,“當季的菊花采下來,是為未來一年做菊花酒作準備。”
“寒露潔秋空”,古人不僅會在春天踏青,也要在秋天踏秋。在蕭放看來,經歷豐收之后的秋天,雖不免將走向萬物凋零的冬季,但也有獨特的美景值得我們去欣賞,正如菊花仍傲骨凌霜的開放,為世間帶來斑斕色彩,也為我們的精神帶來慰藉和激勵。
“寒露之后,秋天的風景也快消逝了。古人珍惜秋光,因此在最美的秋日出游、賞菊,其實也提醒了今天的我們要欣賞自然,珍惜大自然里的美好時光。”蕭放建議大家不要總把自己關在工作臺前,走出家門、走出城市,也趁著假期到郊外去放松心情,“秋游賞菊過程中,實際上是讓我們有一個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我們可以調整心態、調整情緒,也讓我們學去欣賞、感悟菊花的品格,也讓我們能像古人一樣用菊花之高潔堅韌的精神去迎接冬寒的考驗。”
垂釣、食蟹,樂趣多
“不冷不熱釣邊邊”,寒露時節里最有趣的體育休閑“漁”樂活動莫過于“秋釣邊”,意思是指寒露之后在水岸邊很容易釣到魚。這是由于寒露之時氣溫快速下降,太陽已經無法曬透深水處,感到悶熱的魚兒們便都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也就是岸邊游去,所以就容易釣到魚,也是釣客收獲的好時候。蕭放透露,有多年經驗的“老釣客”向來都會在這個時節挑選向陽、水暖的地方來垂釣。現在,垂釣也是時下流行的一種休閑時尚,無論你是“為魚而漁”還是“為娛而漁”,“秋釣邊”的訣竅都能為人們倍添樂趣。
舌尖上的寒露,還有一道節令限定美味不容錯過。古人詩云:“寒露發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寒露前后也正是螃蟹的最佳品嘗季節。雖然螃蟹原來是南方地區的特色,但隨著電商物流的日益發達,全國人民也都可以享受到這黃膏豐腴的螃蟹樂,地域差異也漸漸消弭。
四季流轉,啟發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寒露的氣候特質,是從涼爽舒適轉換到寒風濕冷,從而影響著人們健康生活。在蕭放看來,節氣轉換的過程中還隱藏著一個人如何對待大自然的理念問題,“事實上,對于人而言,是不太愿意接受身體上去感知寒冷的,然而四季流轉的自然進程誰也無法違背,因此人們就要主動地去與自然和諧相處。”
譬如寒露之后,我們如何去適應秋冬?古人告訴我們既要添衣保暖,也要注意“春捂秋凍”,以他們的順應時節的智慧經驗讓今人可以得知,秋冬之際保養身體需要適應季節濕氣的轉換、寒冷的變化,不要一下子穿得過厚,而是要讓身體逐漸適應寒冷之氣,然后冬天才能更加好過一點兒。
隨著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節氣知識也逐漸得以廣泛傳播,“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節氣養生的傳統中醫理念也被更多人所知道和運用,節氣美食、節氣茶事、節氣旅游也不斷興起,蕭放感嘆,“二十四節氣之所以能被大家廣泛重視,是因為這是一個生活智慧,它在今天依然在為我們的美好生活提供服務。不止節氣養生,正如二十四節氣詩所具有的審美性,跟隨節氣過生活,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生活美學。”
讓靠譜的民俗知識與理念走向大眾
“民俗其實就是民間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文化,也就是生活文化。”在蕭放的詮釋里,有著歲月長河里悠久厚重歷史感的民俗文化一下子和人們拉近了距離。在多年民俗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中,蕭放身體力行致力于中國民俗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還從2015年開始,親自帶領學生打造了“北師大民俗學”公眾號,面向社會公眾定期推送民俗內容,也在每個節氣到來時發布圖文并茂的文章普及節氣的起源與故事。如今依托公眾號,他們還舉辦專家交流講座等豐富活動,讓專業人士和師生、聽眾都有了互鑒學習的空間。
蕭放表示,這么做的初衷是希望能為更多的民俗非遺愛好者提供靠譜的民俗知識和文化理念,也期望民俗學科建設的動態能被更多人所看見。“我們堅持了七年的時間。最初是看到大眾對于節氣、非遺等很有共鳴。每到傳統節日和節氣,大家都會在朋友圈發表當時的感悟,其實對民俗內容有很大需求。”但事實上蕭放卻又發現,“很多人無法了解到關于節氣節日或更多民俗的準確、權威的知識,所以我嘗試通過公眾號去進行一個公益的傳播,以我們的學術力量去作民俗知識、文化理念的教育,為公眾提供有科學依據、真正準確的民俗內容。”
在蕭放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大眾對民俗或非遺的理解,也不能僅停留在認知這一步,更要重視生活里的傳承。譬如“不能把二十四節氣僅僅看待為一個知識體系。”他強調,“二十四節氣所帶來的是一種美的感受,是讓我們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用自然的覺悟來美化日常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趣味。當它成為我們生活里的一個內容,才可以真正傳下。”
節氣傳承的是情感,是生活美學
2016年,蕭放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代表團專家成員,現場見證了節氣申遺成功的那一時刻,回憶當時情景,他不住感慨“真的很激動。作為一個中國人,真的很自豪。”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作為中國人的一個時間制度和知識體系,能夠被國際人士理解,能夠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體現了世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欣賞,同時也讓中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有了向世界展示和分享的機會。”蕭放表示,二十四節氣的全球共享,也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傳承的一大貢獻和生動詮釋,同時也為全球華人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
例如馬來西亞華人的“二十四節令鼓”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在亞熱帶地區節氣轉換的現象并不鮮明,但馬來西亞華人還是以‘二十四節令鼓’作為他們國家的一個文化遺產,這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二十四節氣作為華人族群文化標志的意義,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認同的精神價值。”蕭放表示,對于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們應當首先重視節氣所蘊含的文化歸屬價值,“我們應該對祖先創造的這一民族身份的標志有基本的認知,應該對中華古代先民創造的文化智慧結晶有更深理解,有更深的情感,在此過程中找到二十四節氣背后不斷沿用傳承的人文價值。”
“二十四節氣一定要在生活中傳承。”蕭放認為,依據天文物候和自然時序形成的二十四節氣蘊含了“不違農時,遵守自然時間節律”的思想,給予人們啟發,創造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活美學。他提倡人們樹立節令生活的理念,依照春夏秋冬24個節氣流轉的時序來好好安排四季生活。“二十四節氣創造了一種欣賞自然美的生活美學,尤其提醒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去親近自然,以自然萬物來點綴我們的日常生活。”蕭放說,就如同在我們的古代文學里有“春花秋月”,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應當順應時節,春日食蔬、秋享果實,更在節氣美感的啟發下,為都市人平凡生活的片段時光賦予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