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動畫電影《深海》是有些特別的存在。它是田曉鵬導演繼《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之后的新作,這是一個沒有驗證過的IP,也并非一部喜慶輕松的合家歡電影,截至2月9日,超過7億元的票房在春節檔并不突出,但它卻憑借人文關懷和溫情細節打動了很多人。
(相關資料圖)
近日,田曉鵬導演現身北京某影院,回答關于電影的眾多疑問。對于票房不佳,他坦言自己做了一個很任性的冒險,并接受最后的結果。未來他依然會拍攝自己喜歡的作品,“同時它是符合商業的”。
做一個感受型的電影
看過《深海》的影迷們,不少會有這樣的感受:影片畫面精美、特效讓人稱贊,但劇情在不少人眼里卻顯得單薄。有網友寫道:“用心做特效,用腳講故事。”關于劇作內容,田曉鵬導演是如何考慮的?
田曉鵬坦言,自己做的《大圣歸來》是劇作比較工整的電影,“當時就想做一個工整的東西。我這次有一個特別大的野心,想做個感受型的電影。”
他坦白地說,《深海》是一個任性的作品,“這樣一個作品,我選擇這個方向,(結果)我是認的,如果大家對這方面有批評的話,我全都接受,但是我也想告訴大家,這是我特別想要做的一個東西。大家的批評和建議,讓我做下一個作品時可能會平衡得更好。”
講內心看世界的角度
在《深海》色彩絢爛的畫面中,包裹了一絲微弱的吶喊,是孩子的悲傷與無助。所以當參宿抱著小黃鴨的游泳圈在風浪中浮沉時,不少人會覺得像回到了自己曾經最脆弱的時刻。而南河交付的善意,治愈了很多人。
對于該片關注抑郁癥群體的說法,田曉鵬導演不太認同,“我不是特別強烈地想要表達抑郁癥跟原生家庭問題有關。它源自于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點抑郁的情緒,有的人,包括參宿都沒有到那個程度,這個故事更多講的是問題來自我們內心看世界的角度。”
技術的差距不能回避
《深海》以前所未有的美學風格及全新“粒子水墨”技術被大家熟知。影片用絢麗的光影和色彩,將傳統印象中幽暗恐懼的深海編織成為唯美夢幻的世界。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深海》劇組集中了1478個動畫人,不斷試驗,最終才開發出來。
田曉鵬在分享中說道,中國與美國和日本的動畫技術存在一定差距,“我之前去迪士尼參觀的時候,一個導演有十幾個二十個分鏡師來陪著他做分鏡,但是國內現在這樣的人才還很少,一個電影三到四個分鏡就了不得了,如果你想做一個很好的毛發、很好看的海洋效果,在國外有很多開發的人員,甚至可以寫一個軟件,但是到我們這里,更多是應用層面。”
田曉鵬也表示,會將粒子水墨這種新技術共享給國內其他公司,“我們把這個東西開發出來,是吃了很多虧走了很多坑才完成的,同時也不希望其他的人再踩這個坑,我覺得中國的動畫電影不是競爭的關系,大家需要共享去提升自己,到國際上去競爭。”
電影《深海》的票房在春節檔影片中并不突出。不過,田曉鵬導演也表示,不能簡單用票房來衡量《深海》,《深海》對技術的嘗試有其積極的意義,“大家知道動畫本身就是一個重工業的東西,它非常依賴于工業,我們今天整個動畫技術較好萊塢差得非常遠。經常有人認為,好像中國動畫已經不缺技術了,我不贊同這樣的說法。”他認為,中國動畫沒有技術支撐的話,未來走的路不會很長,“所以今天我們冒險去做很多技術的嘗試,雖然觀眾可能不在意,他們更多想要看到劇情,但是我認為對中國動畫以后長遠的路會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