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些海上年俗過去只是聽爺爺奶奶講過,現在看到了實物和照片,和想象中很不一樣。”昨日下午三點半,結束一天課程的吳中路小學五年級學生李梓南來到離學校不遠的上海市群藝館一樓展廳,在該館活動部策展人陸寅蘭的專業導覽下,開啟在文化館的第一堂課后美育課。
聽完年俗展講解來到三樓,曾獲2019年陳伯吹國際兒童原創插畫“優秀指導獎”的寶山區吳淞面塑非遺傳承人馮秋霞在等著他們,準備手把手教大家捏面塑“福袋兔子”。而在四樓的小劇場,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碩士、市群藝館培訓部聲樂老師陳藝為匯師小學的學子們帶來了一堂“初嘗美聲發聲”體驗課。
專為中小學生課后開設的市群藝館330美育課堂開課了。據館長吳鵬宏介紹,這是該館與徐匯區教育局合作,首次向周邊中小學開放課后美育服務。“330”指的是下午3點30分——學生放學的時間,意在打造15分鐘課后“美育圈”,讓孩子們放學后走進文化場館上一堂移動的興趣課。
“近年來,上海深入實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民心工程,我們關注到‘雙減’后不少學校采取‘330課后服務進校園’或校內任課老師兼任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美育素養,但是孩子們‘組團’走進文化場館接受美育熏陶學習并不多。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各級文化館都有展覽、講座、演出、藝術培訓等陣地服務內容,可以邀請周邊學校學子們課后走進場館,直觀欣賞和體驗文化藝術。”作為市人大代表,吳鵬宏在今年上海兩會上提交了公共文化機構參與解決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建議,330美育課堂也是對這一建議的“回應”。
據悉,330美育課堂和每年學校開學時間同步,計劃每周為周邊中小學開展三到五次課后美育教學。課程將根據孩子們的學校、年齡,與學校合作個性化定制,通過文化展覽、中華傳統藝術導賞、非遺手工體驗、電影觀賞等活動,進一步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多位一體的美育協同育人機制。指導老師則以專業院團、院校的藝術家、市群藝館或其他文化館的專業干部、非遺傳承人為主。
吳中路小學教導主任姚潔華告訴記者,該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了很大的比例,跟著學做面塑、參觀海上年俗展覽等有助于孩子們了解上海本土文化,是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現在教育提倡‘五育’并舉,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解民俗、體驗非遺、學習聲樂欣賞,都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匯師小學大隊輔導員朱羿認為,較之校內興趣課,文化場館的美育課專業性更強,能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沉浸式新鮮體驗。“希望我們學校每個班的學生都來現場體驗一次,拓寬視野。”
目前第一期加入330美育課堂的都是場館附近15分鐘內可以抵達的學校,也有學校出于安全考慮會安排校車接送。“我們歡迎更多的學校走進來。”吳鵬宏表示,之后,該館將通過自身的示范引領,鼓勵和指導各區文化館、各街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陸續推出330美育課堂,為更多中小學生提供提升美育素養的機會,豐富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內涵。
關鍵詞: 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