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持續吸引著大批觀眾,其中有一幅英國國寶級畫家的作品不可不看,它就是威廉·透納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透納一生癡迷于描繪大海,他筆下的云彩變幻與天光水色深深影響了后來的印象主義畫家。
光就是色彩
在2020年發行的新版20英鎊上,首次出現了一位畫家的頭像——透納,他是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也是西方藝術史上最杰出的風景畫家之一。
憑借對色彩和氛圍渲染的造詣,透納被公認為“光之畫家”。他一生高產,留下了550多幅油畫、2000多幅水彩畫和30000多幅紙上作品。他生前拒絕畫廊的收購,將大部分畫作都捐贈給自己的國家。在20英鎊上,印有一句透納的名言“光就是色彩”,這句話是對其藝術特色的真切詮釋。
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英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作于1837年,主題源于古希臘文學家和詩人穆塞俄斯的愛情詩歌《海洛和利安德》。海洛是愛情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住在分隔歐洲和亞洲的赫勒斯滂海峽上的一座塔中。她愛上了住在亞洲一邊的利安德。每天晚上,海洛都會點亮一盞燈,引導利安德越過水域來到她身邊。一天晚上,燈不小心滅了,利安德因此淹死在大海中,海洛悲痛萬分,從塔上一躍而亡。
在西方藝術史上,歷史主題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位于構圖中心,透納卻將這對情侶描繪在水邊的陰影中,表現他們的訣別。畫面中心的焦點則是洶涌的大海撞擊著巖石,幽靈般的海仙女融入波濤的海浪和多云的月夜。這幅作品的靈感來自法國風景畫家克勞德筆下古典主義的平衡構圖,充滿情感的色彩和氛圍渲染令人難忘。
畫不盡的大海
1775年4月23日,透納出生于倫敦,他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繪畫天賦。透納的父親是一名理發師,他喜歡將兒子的畫作陳列在理發店的櫥窗里。
透納14歲就成為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生,起初他喜歡畫水彩畫和銅版畫,21歲開始畫油畫。他的油畫如水彩一般色澤透明、光彩奪目。《海上漁夫》是透納首次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的油畫作品,這幅作品令他備受贊譽,評論家認為他具有一種獨創思維。現今英鎊上所印的透納自畫像是他24歲時所畫,兩年后,透納破格成為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最年輕的會員。
透納一生都有大海情結。他從小在泰晤士河畔長大,工業革命時代的倫敦如同一個大煙囪,他常常透過煙霧看著過往的船只。光線、煙塵、霧氣、水、船只成為他用一生描繪的場景。
1802年,27歲的透納橫渡英吉利海峽去歐洲大陸,途中他遭遇了一場暴風雨的襲擊,險些溺水。死里逃生后,他畫了一幅《加萊碼頭》,這幅作品有別于他過去的畫法,看起來似乎尚未完成的畫面非常精彩地捕捉到了真實世界的影像。
1819年,透納第一次來到威尼斯。那里的陽光給了他新的靈感,他似乎想要超越習以為常的現象世界。《暴風雨》《黑斯廷斯港口外的海難》《海上之火》等名作將現實與幻想融為一體,用色令人聯想到自然的神秘力量。
透納晚期的大部分作品是在英國海濱小鎮馬蓋特完成的。這些作品越發簡約,洶涌的波浪看起來逸筆草草,但若站在稍遠處欣賞,就會感到氣勢撼人,這或許來自畫家對生命的體悟。那時候,透納經常乘船往返于倫敦與馬蓋特之間,據說他曾讓水手把自己綁在船桅上,觀察海面上翻滾的海浪、沸騰般的泡沫,以及太陽的光線和云層的關系。
在一次航程中,透納目睹了曾經參加特拉法加海戰的無畏號戰艦被拖到泰晤士河邊的船塢解體的場景,于是他創作了《被拖去解體的無畏號戰艦》。在2005年的一次公眾投票中,這幅悲壯的《被拖去解體的無畏號戰艦》當選為最受英國人喜愛的繪畫作品,現收藏于英國國家美術館。這幅作品的局部和透納的自畫像一起被印制在英鎊上。
印象畫派先驅
透納也常常在作品中描繪現代機械和工業化帶來的變化。1844年,他完成了一幅杰作《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鐵路》。畫面中一輛蒸汽機車裹挾著蒸汽和風雨呼嘯而來。有學者認為,畫中描繪的地點是建于1838年的梅登海德鐵路橋,橋下是泰晤士河,透納曾多次去那里寫生。
這幅畫被一種朦朧虛幻的氣氛籠罩,令許多早期印象派畫家贊嘆不已。水中騰起的薄霧、遮蔽天空的雨水,以及來自機車的蒸汽與濃煙混在一起。哪怕站在原作面前,也很難看清其中的所有細節。如今,這幅作品也被收藏于英國國家美術館。
細看畫面的左下角,一對情侶在河面蕩船,離他們不遠處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橋,以此襯托出鐵路橋的高大。兩座橋之間的草灘上有一群人在聚會。這些看似次要的景物,似乎表達了畫家對田園生活的眷戀。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浪漫主義是文學與藝術的主流,不少畫家、作家、詩人、音樂家通過各自的作品表達著“回歸自然”的心聲。縱觀透納的作品,無不透露著那個時代的氣息。
1871年,也就是透納去世20年后,莫奈與畢沙羅在倫敦發現了透納的畫作。他們對畫中那些富于變幻的色彩十分驚訝,兩人細細地研究透納的作品。在他們看來,透納的藝術手法是空前的,尤其是他后期的畫作不再拘泥于細節,而是將具象形體都融于光與色的奏鳴曲中,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透納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法國與英國的印象主義畫家。西方美術史學者們在談及19世紀印象主義時,都不約而同地把透納視為這一畫派的先驅。有學者認為,印象主義的開山之作——莫奈的《日出印象》就或多或少受到了透納《月下煤港》的影響。
他們共同改變了英國繪畫
約翰·康斯特布爾是19世紀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之一,他比威廉·透納小一歲,兩人并稱為“真正使英國風景畫擺脫荷蘭、法國和意大利繪畫影響而走上自己獨立道路的畫家”。
如果說透納是年少成名,那康斯特布爾則是大器晚成,他直到不惑之年事業才有起色。康斯特布爾的創作題材主要源于他出生和成長的薩福克鄉村。他從魯本斯和克勞德的作品中尋求色彩和構圖靈感,既準確又深情地描繪了這片他熟悉的地方。
與透納不同的是,康斯特布爾擅長描繪寧靜而富有意味的田園風光,他筆下的一草一木甚至能傳達出比夢境更為優美的景致。他以純樸的現實主義自然觀描繪明凈的大自然,被認為是最誠實的大自然的謳歌者。
此次亮相上海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的,就有一幅康斯特布爾的作品《史特拉福磨坊》。史特拉福磨坊曾是一家水力造紙廠,位于斯托爾河中的一個島嶼上,距離康斯特布爾出生的東貝格霍爾特約兩英里。畫中的磨坊位于樹蔭下,陽光在樹木間嬉戲,灑落在蜿蜒河流旁的一道窄門上。
《史特拉福磨坊》是康斯特布爾1819年至1825年期間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的6幅畫作中的第2幅作品,英國家喻戶曉的畫作《干草堆》則是這一系列的第3幅。這幅作品看似描繪的是普通的英國鄉村景色,其實飽含濃濃的鄉愁:人們在土地上勞作和生活,畫面中有洗衣的婦人、捕魚人和狗,右側草坪的遠處是一群正在曬甘草的人,左邊的村舍前有一個磨坊。這一表現工業革命之前人與自然和諧無隙景象的作品成為英國最著名的畫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