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即讀書讀得迷迷瞪瞪不太理解,“會”哪門子的“意”呢?我想或許是這樣:“好讀書”,自然是破萬卷的,否則何談“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就“好”這一口嘛,于是讀之。讀著讀著,孔子又曰“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即“使……快樂”呀——又好又樂,讀得更起勁兒啦。
萬卷之書,卷帙浩繁,內容龐雜,總有疙里疙瘩的地方,怎么辦呢?總不能因噎廢食,見了書便退避三舍吧?仍讀——所謂開卷有益,一些難啃的經典,持之以恒沉浸其中,也許便“會”出一點一滴“意”來,進一步集小意為大悟,至此,這個讀者方可稱“讀書人”。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其實“不求甚解”,是不過分糾纏之意,并非全不理解,只是把不懂處暫且存疑。須知既有之書的旨歸和詞語詮釋,其瑯琳珠璧,經綸釋義,乃千人千說,統稱“詩無達詁”,你宗此一說,又覺彼一說也有點道理,學問求善無厭也,你不“不求甚解”,又能怎樣?一味鉆牛角尖,也可能會陷入泥淖,或者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挺贊賞五柳先生這個讀書觀,更敬羨其所言之“每有會意”。心有所獲,便自得其樂,否則青燈黃卷,焚膏繼晷,費勁勞神讀書,不是竹籃打水了嗎?本人三尺微命,打小認了幾個字,略識集腋成裘道理,即使乘地鐵、待就診,也要帶個書報漫讀,不懂先放過去,有時一目十行,有時橫掃一片。您別說,這種零敲碎打,無心之獲,時有驚喜。
當然,我的簡淺讀書法,只是一個平庸讀者的亂彈,不適合從事專業性很強的“讀書”。錢學森說,一個專業人士,專業書當精讀。我是搞新聞行業出身,曾聽人云“新聞無學”,其實不然。新聞記者應該是百科全書式人物,須讀百科之書而擇其要者略。多讀、精讀、比對著讀,或許便總能有新的更精確的“會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