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段時間,抵制高價彩禮成了許多地方的“統(tǒng)一動作”。有的提出“限高”,有的動員簽訂承諾書,還有的張羅“不要彩禮要幸福”的集體婚禮……這些動作,側面反映出整個社會對這一陋習的反感之強烈。
依舊例,婚有六禮,其一便是“納彩”。原始定義中的彩禮,本是一種儀式化交流,圖的是喜慶吉利。可看看如今,衍生出的所謂“萬紫千紅一片綠”“三斤三兩”等,將“禮”和“錢”劃等號,又把金額炒到了十幾萬元、數(shù)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儼然成了打著婚姻旗號的買賣,再加上車子、房子等一長串“清單”,很多家庭不堪其重。“兒子娶媳婦,爹娘脫層皮”“一婚十年窮”,更讓這個“禮俗”猶如“要挾”,招致強烈反彈實屬必然。
感情是感情,買賣是買賣,滿滿的算計算不出幸福。男婚女嫁,一方盯著彩禮、一方盯著嫁妝,將婚姻貨幣化、感情物質化,其危害不僅在于當下負擔沉重,更可能給未來埋下矛盾的種子。當一開始就以“要價”“還價”模式開啟,后續(xù)雙方難免各自權衡這筆交易劃不劃算。面紅耳赤、一地雞毛,“討個好彩頭”的寓意反倒成了消解幸福的肇始。
“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被古人譏為貪鄙之事,可時至今日為何有這么多人沉迷于此?“重男輕女”“嫁女養(yǎng)老”等陳腐觀念乃是其一。有的覺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彩禮不往狠里要以后就沒機會了;有的因兒子娶媳要花銷,就思量著嫁女收彩禮以平衡,以至于形成惡性循環(huán)。如果說這些“糟粕”還算極端個例,那么拜金以及攀比風氣的盛行,可算是彩禮居高不下的普遍性原因了。在一些父母看來,彩禮多寡不僅是衡量對方財力和誠意的砝碼,也關系著自己在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前的面子。別人都是“萬紫千紅”,我們豈能“仨瓜倆棗”?即便是走過場、搞形式,也要勝出一籌,至少不能掉價。
其實,這些年各地都在就此推進一輪輪治理,越來越多年輕人也有心改變,然而“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馴鷗”。在某問答網(wǎng)站上,相關討論近千條,不無留言者坦陳自己也想走出怪圈,也曾作出抗爭,但卻拗不過父母或者敗于面子,又成為了其中一員。除舊布新很難一蹴而就,整治高價彩禮顯然還有更多功夫要下。
最后還是要提醒,“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婚姻的基礎終究是彼此的感情。放下利欲計較,其樂融融、心心相印,才是給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