鉞(yuè)的本字是“戉(yuè)”,就是一種斧頭,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鉞最初只是一種生產工具,后來逐步演化為劈砍類武器;商周時期,隨著青銅業(yè)的發(fā)展,銅鉞出現,周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師時,就手持一把金黃色的鉞,此時,鉞已經成為征伐和軍權的象征;《國語·魯語》載“大刑用甲兵,次之用斧鉞”,表示鉞也能作為刑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么,鉞和斧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在中國古代,長江流域以南的少數民族都被稱為越人,由于民族很雜部落眾多,也稱“百越”。有學者指出,“越人”的“越”,其含義可能由“戉”而來,意指這些都是一幫拿著斧頭的人。此外,“戊(wù)”的本意和“戉”一樣,也是指斧頭。
鉞的外形與斧相似度極高,出現的時間也近乎一致,所以一般被人們提起的時候都連稱為“斧鉞”。二者的區(qū)別,斧頭是縮小版的鉞、鉞是擴大版的斧頭。
從造型上看,鉞的鋒刃比斧頭的鋒刃要寬大,弧形,宛若天上一彎新月,帥!
鉞的主要功能有四個:
(一)作戰(zhàn)兵器
鉞原本是斧類的兵器,所以除生產外,首要的功能是實用作戰(zhàn)武器。《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就是以銅鉞作為守護的武器。
(二)砍頭的刑具
牧野之戰(zhàn)后,商紂軍隊被擊敗,紂王自焚,周武王用手中所持的代表王權的銅鉞斬下了紂王的頭,懸于白旗之上;又用玄鉞斬下紂王愛妃妲己的頭,懸于較小的白旗之上。
(三)軍事指揮權
夏商周時期采用戰(zhàn)車和步兵配合作戰(zhàn),指揮作戰(zhàn)的君主或統(tǒng)帥位于指揮戰(zhàn)車上,站在左側位置,手持黃鉞(青銅鉞)指揮作戰(zhàn)。這銅鉞有肅殺之威,天子和較大的奴隸主貴族才有使用的特權。
(四)權力的象征
漢以后,鉞成為專門象征權力的重要禮器,只有貴族和官員才能使用:漢代官員出行時,儀仗隊里需要配備鉞車;漢到唐,皇帝出行的儀仗隊里都有鉞車,使用黃鉞;唐以后到清,鉞依然用于代表皇權,由皇帝的儀仗隊手持斧鉞,成為專用的儀仗用具。
說到“權力的象征”,就不得不提及一個詞語:假黃鉞。話說,皇帝需要勤政,但也不能事事躬親,所以必須指派人代行,然而空口無信,于是以“節(jié)”為憑,這個“假節(jié)”之“假”意思是借給、短期代理,是一種臨時行為。
漢朝時各類使節(jié)地位平等,到了晉朝,使節(jié)開始區(qū)分層級,假節(jié)、持節(jié)、使持節(jié)三者幾乎無異,但“假節(jié)鉞(假黃鉞)”逐漸一股獨大;這“黃鉞”以黃金為飾,帝王專用,以黃鉞借大臣,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權之意,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擁有斬殺節(jié)將的權力。魏、晉、南北朝地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常加此稱號,相當于影視劇中所說的“尚方寶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qū)置總管統(tǒng)兵(即節(jié)制調度的軍事長官)。天寶后,又兼所在道監(jiān)督州縣之采訪使,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jié)都督,時稱“節(jié)鎮(zhèn)”,“節(jié)度使”這一歷史上重要的官職就此出現。
此外,鉞還與一個漢字的出現直接相關,這個漢字就是“王”。
上世紀60年代,吉林大學林沄教授論證了甲骨文中“王”字的寫法就是斧鉞形狀的象形。這一結論已成為古文字學家的共識。
為了和“鉞”區(qū)分,“王”字旋轉了90度。由于“鉞”成為王權的象征,“王”字也就有了“王權”的意思:王者的權威如斧鉞一樣有生殺大權。
文/楊學濤(北大文博專業(y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