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個孤女名叫瑪魯什卡。她可以用彩色的絲線和玻璃珠做出很多美麗的東西,她的手藝名聲傳播海外,很多商人、富翁都想勸瑪魯什卡只給自己做東西,許她榮華富貴。但她總是回答:“榮華富貴于我無用,我也永遠不會離開我出生的村莊。”
邪惡的黑巫師“不朽卡舍伊”也聽說了這件事,卡舍伊要帶走瑪魯什卡據為己有,然而被拒絕了。卡舍伊暴跳如雷,并施魔法把瑪魯什卡變成了一只鳥,一只火鳥。而卡舍伊則變成了一只黑獵鷹,飛向空中猛啄火鳥,把她抓于爪下。
瑪魯什卡抖落自己耀眼奪目的羽毛。雖然青草與落葉蓋住了羽毛,但卻無法奪走這些羽毛耀眼的繽紛色彩。隨著羽毛掉落,瑪魯什卡的力氣漸漸耗盡,在黑獵鷹的利爪下死去了。但她的羽毛留在了俄羅斯大地上,讓那些熱愛美并試圖為他人創造美的人看到這片土地的光彩。
(資料圖片)
從托爾斯泰講起
火鳥的羽毛是俄羅斯很有名的一個傳說,很多人用火鳥來比喻俄羅斯,說俄羅斯總有浴火重生般的魔力,火鳥似乎能代表俄羅斯的頑強精神。人們關注俄羅斯總是被他的槍炮和烈酒吸引去了目光,似乎俄羅斯永遠猶如粗魯的大漢的形象一般。盡管鐵與血可以征服一切,但俄羅斯深層的魅力還是來自它的文化,武力會帶來恐懼,而文化則帶來敬佩。火鳥的羽毛就是俄羅斯的文化,是俄羅斯留給人們的文化光芒。
學者蘇珊娜·馬西的作品《火鳥之地:傳統俄羅斯文化987—1917》介紹了那些給世界帶來影響的俄羅斯傳統文化。無論是文學、詩歌、藝術、建筑、音樂還是舞蹈,這本包羅萬象的書,在俄羅斯歷史的變遷中,展現著文化內在的力量。書中以講故事的方式將事件、時代、人物串聯起來,將散落的知識匯編成俄羅斯文化史,在敘述中了解俄羅斯文化的魅力。
在俄羅斯文化中,文學一直是俄羅斯最耀眼的存在,當人們關注俄羅斯血性粗獷的一面時,在文學之中俄羅斯也有著它更為細膩更為敏感的一面。俄羅斯文學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普希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大文豪被讀者們所熟知。他們的故事更是火鳥之地上最為璀璨的羽毛,一直是俄羅斯最重要的精神產物。
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距莫斯科以南130英里外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出生,也正是在這里他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托爾斯泰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小鄉村度過,他深深地認同農民,一直穿著農民襯衣,并親手犁地干活。
新婚不久,托爾斯泰便著手創作《戰爭與和平》,最開始他想寫一部關于十二月黨人的小說,因為他認同普希金時代的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被那些貴族軍官的憧憬所打動。但寫著寫著,托爾斯泰意識到這些軍官是在拿破侖戰爭期間形成了自己的理念,要想理解這些人,就必須尋找這些理念的根源,于是他開始研究那段歷史,查閱當時的報紙,從莫斯科訂購了一堆相關書籍,開始以歷史學者的角度去研究時代的背景。他后來也寫道:“在我的小說里,但凡歷史人物說什么或者做什么,都不是我憑空捏造的。我有整整一個圖書館的資料作為素材。”
屠格涅夫的“差評”
托爾斯泰非常沉迷于創作《戰爭與和平》。它的初稿非常青澀,但他打磨了很長時間,將自己的精力都投入了書稿中。書中的角色有真實的,也有虛構的,有一些是以他認識的人做參考,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改。他不斷修改、重新設計情節,有時候會在晚上擺出紙牌游戲,大聲預告“如果這局通了,我就要把開頭改掉”。
1865年2月,《戰爭與和平》的第一部分在《俄羅斯先驅報》上登載,最早的標題是《1805年》。托爾斯泰滿懷信心地給他的朋友寫信,希望朋友能給他的小說提供建議,但這部作品一開始并沒有獲得好的反響,評論家們認為小說第一部分太冗長,情節推進得太慢。在眾多請求評論的信件中,托爾斯泰對文學家伊凡·屠格涅夫的評論最為看重,等待的也最為焦急。兩位作家一度是朋友,但隨著時間推移,隨著他們互相交換作品互相評價,他們之間不可避免地有了矛盾。
1862年的某一天,33歲的托爾斯泰造訪了屠格涅夫的莊園。那晚他們吃了屠格涅夫最為鐘愛的晚餐,又喝了屠格涅夫珍藏的美酒。屠格涅夫讓托爾斯泰坐到客廳中,拿出了他的新書《父與子》給他閱讀。沒想到托爾斯泰看了幾頁就睡過去了,醒來后他尷尬地看到驕傲的屠格涅夫離開房間的背影。
當晚,屠格涅夫并沒有再多說什么,第二天兩人一起拜訪詩人阿法納西·費特。吃飯時,兩人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激烈爭吵起來,屠格涅夫氣得騎上馬頭也不回地就走了。而憤怒的托爾斯泰,直接給屠格涅夫寫了一封決斗信,并派人去準備槍支。然而,屠格涅夫回家之后也給托爾斯泰寫了一封信,但內容是道歉,等收到托爾斯泰的決斗信時,屠格涅夫已經在巴黎了。這場兩大文豪之間的決斗最后也沒有發生,但此后17年間,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兩人再也沒見過面。
正是因為有著這個插曲,在《戰爭與和平》開始連載時,雖然托爾斯泰依舊討厭屠格涅夫,但在文學上他還是極為重視屠格涅夫對他的評價。不過,屠格涅夫雖然評論了,但是卻非常苛刻,把這部作品比作“失敗之作”,批得一文不值。雖然差評如潮,但沉浸在作品里的托爾斯泰并沒有被這些負面評價摧毀,雖然他也會泄氣,看到老婆謄抄的手稿說:“這看上去寫得挺糟糕的”,但他還是繼續找尋那個時代的信息豐富自己的作品。
其實直到1869年整部《戰爭與和平》出版時,依舊有很多的負面評論。托爾斯泰寫作此書時正值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時期,農奴制剛被廢除。媒體、戲劇、小說針對過往鞭笞農奴的行為和腐敗的貴族,盡是譴責。恰逢此時托爾斯泰的書出版了,保守派認為他的小說貶低了偉大的俄羅斯統帥們;自由派發牢騷認為小說中沒有他們這個圈子里的人;激進派認為這本小說在為貴族、假圣人、偽君子們辯護,是農奴時代的無恥產物。
當時負面評論如潮,托爾斯泰選擇回到鄉下,完全不看任何評論。就在評論界對這本小說口誅筆伐時,因為成了熱點導致大眾對于這本小說充滿了好奇,開始蜂擁購買,就這樣在大眾層面人們發現了這部小說的好,使這本書暢銷整個俄羅斯并成為卓越偉大的世界文學成就。
錯過的世紀會面
在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并不是單獨出現的,他們總是成批涌現,這與時代相關更與文學土壤的醞釀有關。大文豪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同時代的人物,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人生,卻都寫出了影響世界的偉大作品。然而兩者卻一生沒有見面,在陰差陽錯之下兩人錯過了相見,這也成為俄羅斯文學界的一大遺憾。
在托爾斯泰開始創作《戰爭與和平》之時,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版了基于他流放西伯利亞時的見聞所寫的《死屋手記》。兩人雖然都是后世所公認的俄羅斯最偉大的文學家,但生活卻天差地別。托爾斯泰在全國范圍內受到人們的尊敬,生活條件優渥,沒有經濟方面的困擾。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賭徒,身上總是背著債,還飽受癲癇之苦,生活動蕩不安。在托爾斯泰在家鄉醞釀小說時,他就被發往極寒之地接受自然與勞役的洗禮,他之所以會寫作一方面是興趣,另一方面他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寫作。盡管如此,在文學上兩人互相欣賞,本來兩人會有一場世紀會面,但是卻錯過了,也成了文學史上的遺憾。
1878年,托爾斯泰寫了一封信給屠格涅夫,希望兩人能冰釋前嫌。屠格涅夫很高興,并到托爾斯泰的家鄉拜訪了他,雖然所有人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但兩人并沒有再次成為真正的朋友。托爾斯泰癡迷于俄羅斯農民的主題,并且沉浸于本地宗教,但屠格涅夫是西方理念的推崇者,他曾在柏林學習,人生大半都是在巴黎度過的。因此,兩人在思想和價值觀上有著巨大分歧,屠格涅夫欣賞托爾斯泰的才華,但覺得他在農民和宗教上浪費自己的天分,太過于保守。
1880年,屠格涅夫邀請托爾斯泰去莫斯科參加普希金雕像揭幕的儀式,但正在翻譯福音書的托爾斯泰拒絕了他。屠格涅夫無法理解托爾斯泰為什么如此沉迷于宗教,最后不歡而散氣憤地離開了。回到莫斯科,屠格涅夫遇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縱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多次承認他嫉妒托爾斯泰的名聲和地位,但他還是盛贊托爾斯泰的才華,并準備參加完儀式后就去鄉村拜訪托爾斯泰。但屠格涅夫勸他別去,告訴他托爾斯泰沉迷于宗教理論,沒有心情聊別的事,已經快瘋癲了。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放棄了原來的計劃。
在這場儀式過后,托爾斯泰聽說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去了,很后悔沒能去和他見一面。那時托爾斯泰剛剛重讀了《死屋手記》有很多感慨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見上一面。但他寫了一封信托人給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這讓陀思妥耶夫斯基很興奮。然而世事無常,隔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突然去世,這兩位偉大的作家最終也沒能見上一面,托爾斯泰為此感到很遺憾。就這樣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文學家錯過了彼此相見,這次錯過對他們對后世的文學愛好者來說也是一種遺憾。
那時的俄羅斯文學界星光璀璨,眾多偉大的文學家生活在那個時代,如同火鳥過境一般,留下了羽毛,留下了偉大的文化遺產,改變了俄羅斯的樣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