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是在著名美術史家高居翰的系列視頻講座“APureandRemote View:VisualizingEarly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的基礎上,翻譯、整理而來。講座以西周晚期、秦漢至宋代美術史為主線展開,特別是要凸顯宋代繪畫的發展高度和成就;在內容上,是對他之前出版的以元明清繪畫為主題的中國古代晚期繪畫史系列著述的一個重要補充。
(資料圖)
高居翰致力于把從西周晚期至宋代畫史變遷串聯成一種系統的論述,即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如何從“裝飾”轉向對“具象再現”的持續探索,并在兩宋時期達到巔峰,成為可比肩于西方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另一個偉大的自然主義和再現繪畫的藝術傳統。
與晚年的貢布里希(編者注:著名藝術史家)一樣,高居翰把中國繪畫視為除歐洲之外世界上唯一綿延千年,涵容多種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產生了大量杰作,并最終取得高度成就的視覺藝術。只不過,在目前通行的世界美術史中,這種視覺藝術沒有得到準確、清晰和充分的勾畫、梳理和闡釋,而這個系列講座可以彌補知識缺憾,擴展對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的世界意義和價值的認識。
系列講座采用通史敘事模式,重點放在唐宋繪畫,特別是宋代繪畫。作為中國古代早期畫史的“經典時刻”,宋畫的內容占據整個系列講座近三分之二篇幅。時代因緣際會,賦予高居翰引以為傲的目睹世界各地所藏中國古畫原作經歷,而這也是他致力于講授以視覺鑒賞和認知為導向的中國繪畫通史的一個重要緣由。在講座中,高居翰還結合歷史、文化和社會語境來解讀作品,并穿插個人學術生涯中的逸聞趣事,娓娓道來,詼諧生動,創造出浸潤式的中國古代繪畫欣賞體驗。他堅信,傳承古代先賢知識和智慧的最有效方式是詩歌和美術,詩與畫以感覺之美直訴心靈,可在多維時空跨度中,引導世界各地觀眾穿越文化疆域,無礙地進入中國古代早期繪畫的迷人世界。
高居翰常自許為“畫蟲”,對自己的觀畫能力頗為自信。美術史是建立在觀看和視覺研究之上的,他所講授的畫史涵括時期風格轉換、師承關系、作品真偽判斷以及圖像社會功能等多個層面,其內層邏輯還是視覺的,即通過觀看,把握和體認畫作背后的視覺機制,讓世界各地的普通觀者經由觀看得以感悟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精神理想乃至歷史現實。因此,此系列講座也可視為一部視覺化的中國古代文化史和文明史。
“蓋人之學古,當自其所處之境而入”,高居翰對中國古代繪畫具象再現傳統的系統論說,有其自身的師承淵源、所秉持的學術理念與文化價值的理想,以及所處的特定知識語境的關聯,他把兩宋時期與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作為世界美術史上的兩個最偉大的再現藝術高峰,包含了中西美術交互傳播和融通的世界美術史愿景,也是一種對當下學界普遍關切的跨文化美術史如何撰寫的回應。在他看來,具象再現的詩意繪畫,無論中西,因承載人類智性和普遍的價值理想,可以穿越時空阻隔,跨越文化屏障。他相信,宋畫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端可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明代晚期,中國畫家對西方寫實藝術的接納,也可視為兩宋時期具象再現的繪畫傳統的一種復興表現。簡單地說,就再現或寫實而言,中國古代繪畫的成就和建樹絲毫不亞于歐洲。
對于中國古代繪畫史,高居翰確實提出了一些學術構想、概念和術語,諸如詩意畫、世俗畫、禪畫和美人畫等,區別于沃爾夫林式的形式概念,也沒有傳統德語藝術史學的形而上學色彩,而是結合了類型、主題、形式以及社會功能等多層面意涵,自然也不乏可商榷和爭議之處。不過,恰恰也是這種可商榷性和爭議性,使得他講述的中國古代繪畫的故事,沒有那種定于一尊的言辭威勢,沒有絕對的和不容置疑的價值判斷標準或道德說辭;對于宋畫及其所處時代的理學自然觀的推崇,更趨于一種對以客觀和科學態度來面對世界的認同,而不是“存天理,滅人欲”式的目標;不是意在把控和約制觀者的觀看和思想,其講解基于平常生活感知的通達與啟迪,注重的是一種“身臨其境式”的引導。
觀看而非以某種理論話語為先導的“以辭索圖”,是高居翰中國古代繪畫視覺研究的一個主張。批判文人畫,常被歸結為因西方學者缺乏中國文化和藝術的深度教化所致,高居翰也深受此種見解的困擾。他視之為一種成見,而非基于事實本身的合乎理性的判斷;反過來說,他所嘗試的引導普通觀者以再現和寫實之眼辨識和觸摸中國古畫,特別是早期古畫,也未嘗不是一種見多識廣的認知視角。
生前,高居翰對我說了這么一段話作為告別:
你是知道的,在宋代,中國的藝術和科學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十分輝煌的,但是近代以來,日本走到了前面。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73年,那時中國打開了大門。我見證了中國這些年來的發展,也感到很欣慰。我是堅信這一點的,只要藝術和科學持續發展,中國文化就一定能夠重現古代的那種輝煌。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藝術史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近現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