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知名景區“畫中游”已修繕一新,重新開放。其倚山而筑,視野開闊,漫游于此,循廊觀景,仿佛置身于畫中,故名“畫中游”。乾隆皇帝曾賦詩贊曰:“層樓雅號畫中游,四面云窗萬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闊,破煙幾點下閑鷗。”開放后,這里成為備受游客青睞的“打卡地”,在此一覽頤和園的山水佳境。
(資料圖片)
“畫中游”
出自乾隆帝夢境
據《頤和園志》載:“畫中游”位于聽鸝館北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建筑高低錯落,風景如畫。建筑群由畫中游樓(堂)、澄輝閣、愛山樓、借秋樓及石牌樓、游廊等組成。此處地勢高敞,視野寬廣,既可觀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樓閣為重點,陪襯亭臺,以爬山游廊連通上下,布局對稱,互不遮擋,景觀空間層次變化分明,景區大量堆疊山石,圍植松柏,構成山地小園林特色。
置身于此,向南、向西都有寬廣的視野,南可俯瞰昆明湖景,西可遠眺玉泉、西山之山色,是萬壽山前山一組重要的觀景建筑群。由于建筑倚山而建,視野開闊,循廊觀景,仿佛置身于山水畫卷中,故名“畫中游”。
有關“畫中游”的來歷,《頤和園趣聞》中記有一段掌故。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歷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60大壽慶典,以京西甕山及山前水泊為基礎,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大興土木,修建清漪園(今頤和園)。
一天,他乘舟在昆明湖上尋游,發現佛香閣西面有一處山坡空著,沒有什么建筑,便想在此修建一組景觀,遂令樣式房工匠制作燙樣(模型)。幾日后燙樣便制作好了,可乾隆帝御覽后很不滿意。
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白須老者帶二使女前來。使女手中各持一畫軸,打開后是兩幅畫著樓臺亭閣的圖畫,美妙絕倫。老者邀乾隆去畫中一游,乾隆便隨老者徜徉于畫卷中,那真是一步一景,看得他龍顏大悅,不由得吟道:“金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飛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遠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畫中游。”
夢醒之后,乾隆還想著夢中的迷人景致。上完早朝之后,便急忙讓畫師把夢中所見景致畫了下來。但見畫面上亭、臺、樓、閣、廊、堂錯落有致,松柏、翠竹相植其間,美如畫境,乾隆越看越喜歡,即興賜名“畫中游”。隨后令工部以此畫卷為藍本,在萬壽山上造景。
“畫中游”景區建成后,乾隆帝多次尋游于此,從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共在此題詩16首,贊美這里的優美景致。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西郊御園時,“畫中游”也未能幸免,主要建筑遭到毀壞。光緒十八年(1892年)十二月至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重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聯軍在頤和園中盤踞達一年多的時間,園內建筑損壞嚴重,畫中游也遭到破壞。此后慈禧動用巨款再次修復此園,“畫中游”也得到修建。
倚山而建 詩意盎然
“畫中游”倚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起伏變化,高低相依,為“園中園”。主要建筑有四座:澄輝閣、畫中游樓、愛山樓與借秋樓。
澄輝閣位于建筑群中軸線最南端?!俺屋x”本為清光之意,即水靜而清,閃耀光彩,典出南朝宋謝莊《月賦》“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乾隆帝在此賞景時曾賦詩多首,如《澄輝閣》《題澄輝閣》等。乾隆四十年(1775年)《澄輝閣口號》詩曰:“天水澄輝亦有時,冰魚未負那言斯。憑欄高閣如相謂,此景何妨稍待之?!?/p>
畫中游樓位于中軸線最北端,“畫中游”之名出自唐王維《周莊河》“清風拂綠柳,白水映紅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鼻《荒辏?756年)御制詩《初夏萬壽山雜詠》贊曰:“層樓雅號畫中游,四面云窗萬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闊,破煙幾點下閑鷗。”
愛山樓與借秋樓分列于澄輝閣東、西兩側,對稱布局,均坐北朝南,兩樓大小、形制皆同,均面闊3間,柱高2.98米,歇山頂,前后有廊?!皭凵健?,即喜愛青山,典出晉陶淵明《歸田園居五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乾隆也曾賦詩多首,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有詩曰:“樓對西山號愛山,玉屏展處鏤孱顏。帝京八景名誠副,詠以易思獲以艱?!薄敖枨铩奔唇璧们镆猓涑鏊侮懹巍缎≤幭囊箾鲈姟贰斑b夜簾櫳已借秋,闌干星斗掛檐頭。”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詩《借秋樓》詩曰:“窗挹波光庭種楸,一天颯景在高樓。履霜早是羲經著,底事循名更借秋?!?/p>
在澄輝閣與畫中游樓之間有一座石牌樓,坐北朝南,兩柱一樓式,廡殿頂,高3.19米。其兩側與矮墻相接,圍成了畫中游庭院,其成為庭院的正門。牌樓正脊南北雕有二龍戲珠圖案,兩頭有吞脊獸,戧脊上有蹲獸,筒瓦滴水檐椽俱全均是石質。椽下是冰盤檐、斗拱梁枋。立柱南北是巨大的抱鼓石,兩個抱鼓石和立柱為整石雕出。
牌樓兩立柱南北分別雕有楹聯,枋心南北也雕有額題,均為乾隆御筆。南側額題為“山川暎(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楹聯為“幽籟靜中觀水動,塵心息后覺涼來”;北側額題為“身所履歷自欣得此奇觀”,楹聯為“閑云歸岫連峰暗,飛瀑垂空漱石涼”。額聯點出了人們在畫中游的感受:身處畫中游,目光所及,山水如畫,美不勝收,令人感到清涼高爽,飄然若仙。
在抱鼓上、立柱上、梁枋下面和冰盤檐上,只要有空白的地方均雕有纏枝花草紋飾。下層梁枋南北各有三幅高士圖(雕飾紋樣)線雕,上層梁枋南北各有一幅深山高士圖長卷線雕,上枋兩頭也雕有攜琴訪友等圖,圖樣格外精美。
據傳,乾隆皇帝在澄輝閣觀景后,便到石牌樓北側的畫中游堂品茶,并以石牌樓為取景框,遠觀昆明湖水景。
這座石牌樓可以說是頤和園內單門牌樓中最為精美的,從所處位置之獨特,建筑用料之好、雕工之精細精美,可以看出乾隆帝當年是頗費了些心思。
為何懸掛兩塊相同匾額
在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中,殿堂樓閣檐下多懸有匾額,且有橫掛為“匾”,豎掛為“額”之說。一般來說,同一建筑群中匾額上的字是不能重復的,但“畫中游”景區中的澄輝閣與畫中游樓檐下懸掛的匾額卻是相同的,均為“畫中游”三個大字,這是為何?
澄輝閣是畫中游的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造型為平面八方閣形式,兩層敞閣,重檐八脊攢尖頂。由于立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約4米,所以下層的柱子不得不順著山石起伏而長短不一。閣的上層空透開敞,東、南、西三面都可憑欄遠眺,青山塔影,堤島湖泊,深遠迷蒙。立柱與楣子、木欄桿構成一幅幅美景的畫框,從框中透視,使人仿佛置身畫境,如游畫中,所以這里當年是乾隆帝在御園中賞景的地方,并親自命名和題匾。
畫中游樓坐北朝南,面闊三間,歇山頂,東西各有18間爬山廊,東接愛山樓,西接借秋樓。據傳是當年乾隆帝在此賞景后小憩品茶的地方。
民國時修繕畫中游景區后,澄輝閣本應懸掛“澄輝閣”之額,但由于疏忽,制作匾額時沒有制作“澄輝閣”匾,而是制作了兩塊“畫中游”匾額,遂將一塊掛在了澄輝閣檐下,另一塊掛在了畫中游樓檐下,由此出現同一建筑群內有兩塊相同匾額,且延續至今,故“澄輝閣”被誤稱為“畫中游”樓,也使后人反而不知道“澄輝閣”的本名了。
乾隆時期,清漪園各殿堂樓閣的陳設異常豐富,包括佛像、書畫、古玩、鐘表、家具、帳幔、日常用品以及各種露天銅器、湖石等,僅清廷內務府《陳設清冊》中就記有“陳設”多達4萬余件。而畫中游景區各殿堂樓閣中也有許多陳設。當時“正殿西間面東安楠柏木包廂床三張”“愛山樓上面西安楠柏木包鑲床三張”“澄輝閣樓上面南安楠柏木包廂床一張”“借秋樓東二間面東安楠柏木包鑲床三張”,每張廂床上置有陳設多件,均為精致、華貴之物。這些陳設一為清室造辦處制作,二為臣子進貢。
到了道光年間,清廷已日漸衰落,為節省宮廷開支,道光帝在駕幸御園后,傳旨部分撤去各殿宇內的陳設,畫中游景區的陳設大多被撤去,只留下廂床。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分(份)畫中游陳設清冊》已無澄輝閣陳設的記載。據傳道光帝將部分珍寶、古玩、字畫以及宮室內的鋪墊、陳設等物,賞賜給了他的三個弟弟惇王綿愷、瑞王綿忻和惠王綿愉。
光緒年間修復“畫中游”時,雖然恢復了部分陳設,但與乾隆時期相比卻少了許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