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在甲骨文從字形上看,就是一個跪坐在地上的人,瞪大著眼睛低頭看著盛水的器皿。在古代銅鏡還沒有出現之前,古人如果需要整理儀容,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找一個裝水的廣口器皿,然后通過水面反射的倒影來照看自己,“監”字就是這一行為的表現。古人習慣上將可以照看人影的器物稱為“監”,后世則用“鑒”字來表示。
(相關資料圖)
以水為鏡,目的是照見自己,及時改正錯誤和不足。
《尚書·酒誥》中說:“人無水于監,當于民監。”
意思是君王不要到水中去照自己的影子,而應當到臣民中去照照自己的影子,意思就是要以人民的福祉為尺度來評判自身的施政得失。
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意思是用銅當鏡子可以整理儀容,用歷史當鏡子可以增長智慧,用賢臣當鏡子可以避免犯錯誤。
“監”既可以照自己,也可以照別人。“監”一個低頭看的動作,是由上往下看,于是引申出自上視下的監督、監察等含義。
《詩經·大雅·皇矣》中有“監觀四方,求民之莫”,意思是要觀察天下四方,了解人民疾苦。在中國古代的行政系統中,“監察”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甚至官署名或官職名中帶“監”字的,也經常和監察,監督相關,如監軍,監察御史等等。古代的監察官往往被設計成獨立于行政權之外的超然存在。如東漢時百官朝會,一般都是幾個人同坐一席,只有尚書令、司隸校尉、御史中丞是專席獨坐,時稱“三獨坐”。
尚書令是政府首腦;御史中丞主管御史臺,負責解釋律法,監督百官;司隸校尉同樣擁有巨大的監察權。兩位監察系統的長官和行政系統的老大平起平坐,足見監察權的重要性。
君王需要“諫臣”,普通人也需要“諍友”。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如水似鏡般照射出我們最真實的一面,沒有瘦臉美顏,也沒有整容修圖,直面真實,直視錯誤,才能有錯改之,無則加勉。
文/王磊(網絡人氣歷史老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