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春日午后,北京藝術中心(城市副中心劇院)的工地上,來來往往的工人師傅們偶爾慢下腳步,被一位頭戴安全帽、高鼻深目的參觀者吸引了目光——昨天下午,結束了當天演出的排練后,指揮大師捷杰耶夫從長安街畔的國家大劇院“閃現”到正在建設中的北京藝術中心,這座即將于今年秋天開幕運營的新文化地標,處處都引起他的好奇心。
北京藝術中心包括歌劇院、戲劇場、音樂廳3個主要建筑單體,目前已進入精裝修階段。踏過正在鋪磚的地面,穿越井然有序的鋼架,在歌劇院日后將被用作國際交流的絲廳里,捷杰耶夫認真地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絲廳中展出了劇院建筑的效果圖,看到音樂廳時,他用手指圈出了舞臺兩側墻壁上探出的“小平臺”。“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這兩處都是管風琴的音栓,它們加上舞臺后方比較常見的部分,這三部分一起組成了音樂廳的管風琴,是一個很特別的設計。”工作人員介紹道。捷杰耶夫點點頭,又看向旁邊戲劇場的效果圖。作為馬林斯基劇院的“掌門人”,他敏銳地覺察到,戲劇場的體量在同類劇場中是相當可觀的。“這里的戲劇場、歌劇院與國家大劇院的臺口是一致的,在城市核心區演出的劇目到這里可以無縫銜接。”工作人員說。
在音樂廳建筑的露天平臺上,舉目北望,千年大運河緩緩流過。捷杰耶夫同時了解到,這里與環球影城相距不遠,周邊區域豐富且集聚的文化資源激發了他的靈感。“以后孩子們可以在游覽環球影城后,到這里來聽聽兒童歌劇或者音樂會。”捷杰耶夫覺得,這座劇院不妨多為孩子們設計一些項目,“我們在俄羅斯也為孩子們打造了很多演出,孩子們是我們的未來。”
因為還要返回國家大劇院準備當晚的演出,捷杰耶夫的參觀時間只有一個小時,但從建筑的外觀、觀眾席的座席數量、劇場的聲學設計到劇院未來的節目規劃,他關注的細節很多。北京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也深深觸動了他心底的回憶。
“1998年,我和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第一次到北京演出,是在人民大會堂。”捷杰耶夫說。人民大會堂的場地宏大壯觀,但終歸不是專門的演出場地。25年過去,不僅毗鄰人民大會堂的國家大劇院投入運營并迅速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殿堂,在城市副中心,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劇場也拔地而起。藝術的星火并非只局限于市中心,而是在北京遍地播撒,繼而輻射更多城市,“在過去的這些年里,中國在文化藝術領域取得了這么多的成就,對整個世界而言都是很大的驚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