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958年,作家楊沫寫下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紅色經典。如今,《青春之歌》的故事將被搬上歌劇舞臺,4月27日至5月1日,歷經數年打磨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將首演面世,啟幕“國家大劇院歌劇節·2023”。昨天,《青春之歌》的主創主演團隊分享了作品的初衷和劇目亮點。
《青春之歌》是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第100部劇目,集結了作曲家張千一、編劇趙大鳴、導演王曉鷹等強大的主創陣容。“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處于風云變幻、生死存亡的特殊歷史時刻,青年知識分子必須把個人的生存之道與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趙大鳴說。燃燒著熱血與信仰的“青春”是整部歌劇的核心主題,青年人突破桎梏的自省與勇氣不僅體現在唱詞中,也體現在音樂上,張千一用戲劇性極強的手法表現出了他們身處革命浪潮的滿腔豪情。
“《青春之歌》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大家一聽到這部作品的音樂,就應該能感受到那個時期的文化氣息,所以《青春之歌》的總體音樂風格應該歸屬于晚期浪漫主義。”張千一說。他坦言,自己這次創作的唱段“很難”:女主角林道靜是花腔女高音角色,“要能通過聲音塑造知識青年深刻的人生蛻變”;盧嘉川的音域屬于高男中音,歌聲充滿號召力,難倒了不少男中音歌唱家;余永澤“要全面展示高、中、低三個音區,唱出人物風流倜儻但視野狹窄的狀態”;王曉燕被設計成花腔女中音,“是極具沖擊力的角色,技術難度非常之高”……
“歌劇有一種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它不完全著力于娓娓道來地講故事,而是更多地從情感角度出發,進行直接激烈的表達。”王曉鷹說。在舞臺呈現上,歌劇《青春之歌》將遵循音樂的浪漫風格,在現代寫意、開放自由的舞臺空間中,濃墨重彩地展現人物的思想交鋒和道路選擇。
在主演陣容上,歌劇《青春之歌》為“青春”的主題再添一筆,宋元明、趙麗麗、韓蓬、梁羽豐、周正中等都是當代青年歌唱家中的翹楚,本輪首演中,他們將與指揮家呂嘉執棒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共同登臺,其中,宋元明、趙麗麗將飾演影響了無數國人的“大女主”林道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