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場上世紀80年代的胡同婚禮,最近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熱鬧開席,這就是根據劉心武茅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話劇《鐘鼓樓》。
該劇以獨具匠心的非線性敘事結構講述了鐘鼓樓下一座四合院里發生的故事。通過對四個家庭12小時生活的鮮活展現,勾勒出改革開放初期形形色色的老北京市民群像,也把對于時間、命運與時代的思考留給了觀眾。
去年11月,話劇《鐘鼓樓》首輪僅演出一場就被新冠疫情打斷,但依然因其背后的文學厚度和濃郁的京味備受關注。《鐘鼓樓》是劉心武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茅盾文學獎中極其稀有的專門描寫北京的作品。如何將近30萬字的鴻篇巨作濃縮到兩個多小時的舞臺上,同時精準呈現原著中的京味京韻,是對改編的最大考驗。
作為新京味戲劇導演代表,黃盈在改編中創造性地使用了“回文互現”的方式,以獨特的舞臺時空結構展現了1982年12月12日早晨5時到下午5時這一天里發生的故事,讓四個家庭的生活百態形成并行又交叉的故事線,唱響了一曲“京味市民交響”。
這樣的結構為《鐘鼓樓》提供了一種屬于舞臺的獨特“閱讀”方式。通過時間的一次次流轉、家庭場景的一次次切換,觀眾得以從不同視角看到同一事件的多個側面,也不斷揭開小院中的人物關系和情感糾葛。
《鐘鼓樓》對上世紀80年代氛圍的準確還原讓觀眾有了身臨其境的“穿越”之感。蝙蝠袖、喇叭褲展示了當時的時尚態度,假領子、紅秋褲則復活了時代記憶。不少道具也是主創團隊從市場上淘來的真品,包括上世紀80年代的報紙、“四個喇叭”的收音機、湯婆子、三轉一響的機械表、1985年印制的中國地圖等。
上世紀80年代的婚宴究竟有哪些規矩、局長和工人家庭用的暖水瓶有何差別、年輕人為啥熱衷學外語……細心的觀眾還可以從劇中解讀出不少時代密碼。
“時間是個圈,也是一根直線!”劇中薛大爺的這句臺詞,為煙火氣十足的《鐘鼓樓》增添了一份哲思。始終在舞臺背景矗立的鐘鼓樓見證著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更迭,而這其中的律動則由生活在鐘鼓樓下普通人的命運交織而成。在與世無爭的胡同大爺、執著追求藝術的角兒、恐婚新郎、委屈兒媳等20個人物身上,既體現著鮮明個性和時代特征,也延續著老北京那種寬厚、溫情的人際關系。
正是這種隨著時間不斷沉淀下來的東西,將今天的觀眾與40年前的蕓蕓眾生勾連在了一起。也希望隨著演出的不斷打磨和沉淀,《鐘鼓樓》的表演可以減一分熱鬧,多一分從容,把時間的故事講得更有余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