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楊沫同名半自傳體小說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即將在京迎來首輪演出。
4月17日下午,歌劇《青春之歌》邀請媒體走進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直擊該劇的舞臺排練。據了解,作為國家大劇院制作推出的第一百部劇目,歌劇《青春之歌》力邀歌劇界頂尖力量為其藝術水準保駕護航。作曲家張千一、編劇趙大鳴操刀音樂創作和劇本改編,導演王曉鷹、舞美設計劉科棟、燈光設計邢辛、多媒體設計胡天驥等組成的創作團隊,遵循音樂的浪漫風格,為觀眾打造出一個寫意、自由的空間。
當天,該劇主創團隊展示了部分正在排練的片段,以音樂為筆,描繪了原著中最真切動人的青春,也寫下了那一代青年人飽含血與火的信仰之聲。當所有藝術家真摯地演繹出林道靜、余永澤、盧嘉川等經典形象時,《青春之歌》中關于青年要勇于擔當時代重任的啟示也回響在舞臺之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春者充滿理想,青春者無所畏懼。怎樣才能用比較準確的音樂語言來表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風云際會、大浪淘沙的《青春之歌》呢?作曲家張千一現場為前來探班的媒體解開這部歌劇的音樂“密碼”:“這部歌劇的總體音樂風格應歸屬于歐洲晚期浪漫主義,其和聲語匯以半音化體系為主,許多片段也明顯帶有西方曲體特征。當然,也融入了一些二十世紀音樂風格和三十年代“群眾歌詠”式手法,讓已經屬于“近當代”的那段歷史通過更加豐富的音響構成展現出來。”
張千一表示,“青春主題”是《青春之歌》的核心音樂主題,覆蓋全劇并涵蓋所有主要人物。其中第一“青春主題”深邃厚重,主題的四音動機對人物、對青春、對信仰都具有重要意義。而第二“青春主題”幾乎全部用于樂隊間奏片段或以樂隊與人聲的復調交織手法來表現,這種彼此互動的敘述方式充滿人性之溫暖,使得火熱的青春或革命者的青春更加凸顯其浪漫氣質。
在設計音樂“密碼”的同時,作曲家張千一也在努力解讀著青春的含義,在歌劇《青春之歌》中的五個主要人物,除王教授(男低音)外,其他人物角色都具有聲音的“青春”特征。如:林道靜,可以演唱花腔的女高音,她用聲音完成了從知識青年到愛國青年再到革命青年的人生蛻變;余永澤,高中低音區展示全面的男高音,風流倜儻但視野狹窄;盧嘉川,青年革命者,極具號召力的高男中音;王曉燕,青年學生,充滿熱情、向往光明和未來的花腔女中音。全劇的音樂織體幾乎都處于“動態”之中,充滿熱情和激情,純“靜態”部分較少,即便是抒情的慢板也如此。重要目的都是為了突出青春的活力。
在導演王曉鷹看來,《青春之歌》表現了幾個年青人不同的思考、選擇和成長。通過多位人物的塑造,這不僅體現了不同的心胸、格局、境界,更體現了不同的意義理解、價值選擇、責任擔當,這就是“青春”的本來面目。 ?
據介紹,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青春之歌》也將于4月27日至5月1日與觀眾見面,重磅啟幕“國家大劇院歌劇節”。
DSC01193-01
DSC01246-01
DSC02676-01
DSC02816-01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