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展覽: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展期:2023年3月18日-6月11日??地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正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他是誰?耿建翌作品回顧展”是一場很有意思的展覽。不知道從什么時候,提到當代藝術,觀眾的普遍反應都是“看不懂”;當“觀念”“場域”和“后現代”等詞匯已經變成社交媒體上的套用點評和固定短語后,當代藝術好像已經變成了一個很難講的東西,只在藝評人和藝術家為代表的藝術圈內窄窄地流通。
那么,從這點上來說,正在舉辦的這場展覽一反常態地打破了“難懂”這個問題:本次展覽上展出的作品,不僅初次求學的藝術生能夠理解,任何一位走進美術館的觀眾都能看懂。可以說,耿建翌的藝術就像一場頗具幽默感的沉浸式戲劇,在讓你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會產生繼續探討的沖動。
展覽中我們看到,耿建翌“雇傭”一名女工代替自己去上海感受現代生活,并向他報告;許多年輕人受邀填寫了一張個人信息表,細讀起來十分無厘頭;一些從展覽中撤下的垃圾被收集起來放在臺子上作為藝術品展示;一些當地居民家中的地磚圖案被再編排組合成一件作品……耿建翌的創作并不拘泥于形式,有行為藝術、攝影、油畫、絲網版畫,在不同媒介之間駕輕就熟地穿行,很難想象這都是由同一位藝術家創作與策劃的作品。
藝術本質為何?耿建翌先把這個問題放回到作為創作者和觀眾的人身上。就像展覽名稱“他是誰?”那樣,以問句開啟,耿建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作了一系列與“個人身份”相關的作品。
《他是誰?》是耿建翌于1994年創作的作品,藝術家預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一個陌生人曾經到訪你家,你要如何判斷此人身份?為了弄清這個到訪的“他”是誰,耿建翌向所有可能見過此人的鄰居咨詢,詢問此人長相,并要求鄰居們畫出此人的形象,給出客觀的外貌描述和事實經過。在“煞有介事”的描述中,同一個人在不同人口中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嚴肅的描述更增加了這份幽默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人想要遠行拜訪他人就必須隨身攜帶單位開具的“介紹信”,否則簡直寸步難行。隨意流動的人口會被視作“黑戶”遣送回鄉。聯想到這樣的創作背景,“他是誰”就有了更深刻的意味:當一個人的身份僅倚仗于一張蓋有紅章的紙片時,他的命運往往是難料且飄搖的。
在之前的作品《表格與證書》中,耿建翌用表格的形式讓與會者填寫了這張介于正式與非正式之間的“調查問卷”。那時批評家高名潞在安徽黃山的江心洲賓館策劃了“黃山會議”,也是一場中國當代藝術的創造研討會。耿建翌讓與會者們填寫了這張表格,表格內容包含基本的姓名、住址、年齡、身高等等,還有諸如“你最尊敬的人”“對你影響最深的事”“你的理想”等等。填寫表格的觀眾們,既有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的人,也有諸如黃永砅式玩世不恭的回答——最喜歡的人:女人;體重:每日浮動中。耿建翌將表格收集起來作為藝術品展出。這放到今天來看,也是相當有意思的行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表格化是最高效且精密的管理形式。表格通常與照片、個人陳述與他人評議等材料組成一份檔案,個人的生理信息、家庭成分、求學與就業、婚戀情況、個人未來規劃傾向往往都被記錄在一張薄薄的紙上,并且這張紙會被保存數年,還會定期加入對此人的階段性評價。耿建翌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多次使用了照片和“檔案式”陳列方式——這也許與藝術家的個人記憶相關。對于曾經在上個世紀生活的人和每天與檔案打交道的人來說,這種方式早已滲入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如果要去回顧一位已逝之人的一生,往往也只能通過這份檔案來了解他。這是一個時代的痕跡,也是一個人曾經生活于此的證明。
莎士比亞曾經寫下“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眾與作品、觀看者與被觀看者,這些概念都是藝術史與哲學上經久不衰的話題。再提到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話題就變得更多了:藝術到底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關系?藝術能夠為我帶來什么?如何去判斷一件物品是否為藝術品?耿建翌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實踐,反復叩問著這些與本質和根源相連接的問題。也許換一位藝術家來做,會更沉重或沉默一些,但耿建翌的沉默中帶有嬉戲的趣味性,幽默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對人的存在與生存境況的關懷讓這份幽默化解了藝術的門檻,讓它變得平易近人,讓它變成一項可以參與也可以討論的公眾活動——就像耿建翌曾提到的那樣:“對我來說,藝術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只是我看世界的一種媒介。通過這種媒介看世界,你會看得更細致,會得到很多不同的東西。這是藝術對我的幫助。”
比起形而上的追究,耿建翌更多的是在從實踐中獲取經驗。他也說過“經驗的得來和付出好比化緣”,“我想自己工作一半,由觀眾來完成另一半”。展出黃山會議的表格后,耿建翌還為每個填寫了表格的參與者頒發了證書。“由于您的合作,使每件作品得以最后完成。因而您將作為半個藝術家進入藝術史。特發此書為證。”希望創作人人都能參與,也能從中獲得共情感的藝術也許并不是天真的烏托邦式幻想,耿建翌以自己的行動來證明,參與從來都是有意義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