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燈弄77號,260歲的書隱樓,將啟動修繕方案征集。
書隱樓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老城廂中保留下來的唯一較完整且具規模的蘇式宅園,成為研究蘇式建筑和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的重要實證。2020年底,在黃浦區喬家路舊改動遷中,上海創新機制,厘清復雜產權關系,通過房屋征收、土地出讓,由國有企業取得產權以便后續保護修繕。
記者4月27日實地探訪獲悉,自2021年11月完成搶險維護后,書隱樓經歷了數次極端天氣等考驗,眼下處于日常看管維護階段。不久后,相關部門將進行后續的“修舊如故”,釋放老城廂的鄉愁記憶和獨特韻味。
(資料圖片)
走進老宅,世界靜謐了下來:古樹參天,爬墻虎攀了半面墻,墻角新長出來的點點綠意透露著生機。
書隱樓,70余間房,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高大的封火墻圍合形成了相對閉合的空間。封火墻內是兩進圍合的兩層走馬樓,前進三合院、后進四合院,形成一個橫向的“開”字。
即便腳下門檻高低不平、頭頂腳手架又多,現場看管負責人王小濤走得穩而快。這樣一圈,兩年多來他走過無數遍,心里門兒清。
經過書隱樓前的儀門頭,他介紹,這兒有“周文王訪賢”長卷磚,門頭上題有“古訓是式”匾額,匾額兩旁“兜肚”刻有相關神話故事的磚雕,形象逼真。“匾額向老宅內側題字,是典型低調的江南風格?!蓖跣榻B,這里的磚雕藝術尤為珍貴。
在這里,所有的守護都“細之又細、慎之又慎”。此前搶險維護中,施工團隊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安全性與可逆性等原則。比如為存在隱患部位新增臨時木支撐,與原有木樁間脫開一定距離;為老房子“搭雨棚”避雨,會在地面底部墊置槽鋼,保護地坪;即便是加裝監控探頭,也固定在新增木支撐上,不破壞原有建筑本體。每當大風雨過境,團隊會將后樓屋頂的350多片瓦片卸下,整齊碼好。
王小濤說,老宅已完成搶險加固,但仍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時時留心——在書隱樓,每隔兩小時就會有人巡邏;一日兩回打掃落葉灰塵;近70個監控,24小時連接到值班室……
搬進浦東新家的郭譽文,聽到即將啟動方案征集的消息后很欣慰。這座“明清江南藏書樓”在納入舊改征收前,她曾是該樓唯一的居住者和看護人,其父郭俊綸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結構專業。在她記憶中,父親一直為保護書隱樓奔走呼吁、付出巨大心血,并積累了很多零件,但高昂的維修經費一度是“攔路虎”。
如今,老宅修繕是關鍵任務。目前,相關部門對保護建筑作了全面深入研究,包括其現存的原始圖紙、文檔、資料照片等,且對老樓內的一些殘件作了細致分類和收納。
在書隱樓現場可以看到,大木作構件,細分到牌科、梁枋、擱柵、椽子等;磚石構件,細到磚雕、石雕、砌塊磚等;就連瓦構件中的屋面鋪瓦,都有老瓦、新瓦、滴水等細致分類。每個物件上都有一小張貼紙,登記著編號標識。同時,構件表面也因為有定期浮灰清理、防蟲防腐防火措施,保存得當,為后續“修舊如故”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