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柒斤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延遲退休”最近成為熱門話題,那么,古代體制內人員多大年齡退休、退休后又何去何從呢?
古代社會,官員退休稱“致仕”,即辭去官職還祿位于君的意思。《禮記·典禮》曰:“大夫七十而致仕”。古代社會,70歲是高壽,正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退休基本就等于終身制,體制內人員退休的年齡政策由西周一直沿襲到明代。
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已70多歲的丞相韋賢以老病為由,上書皇帝請求退休。漢宣帝考量韋丞相年老多病,準許他退休,并賞賜他一處住宅和50公斤黃金作為“退休金”,韋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唐朝法律《大唐令》明文規定:“諸職事官七十而聽仕”。不久,唐玄宗李隆基又下詔:“老病不堪厘務者,與致仕。”就是說,到唐“開元盛世”時,不到70歲退休年齡但有病在身的官吏也準許退休。“退休”一詞首次出現在唐代文獻中,是唐憲宗時的“鐵血宰相”武元衡《酬李十一尚書西亭暇日書懷見寄十二韻之作》載:“時景屢遷易,茲言期退休。”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留有“退休于居,作《復志賦》”的序言。
宋代官吏到70歲必須退休,否則會被紀檢監察部門請“喝茶”,《宋史·職官十·致仕》曰:“文武官員七十以上不自請致仕者,許御史臺糾核以聞。”同時還規定:“雖未及七十,但昏老不勝其任,亦奏請之。”但宋代官員退休后享受的待遇在歷朝歷代中是最好的。《宋會要輯稿·職官》謂:“國朝,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轉一官,或加恩于子孫。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刺史及內職三班,即換環衛。幕職州縣官改京朝官。”大意說,退休官員不僅工資待遇分文不降,而且退休前職位還晉升一級,后世子孫也得蔭蔽。
朱元璋稱帝后,于洪武十三年正月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周歲,清代則沿襲了明朝退休制度。那么,古代官吏退休后何去何從?從唱響金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盛唐著名書法家、詩人賀知章及“居即易矣”白居易等名人身上能找到答案。
賀知章是浙江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狀元,30多歲任“太常博士”(七品);開元十年(722年),63歲的賀知章升任“太常少卿”(正四品上);3年后再升任禮部侍郎(正三品高官);天寶三年(744年),86歲高齡的賀知章請求致仕,唐玄宗準許并贈詩一首,皇太子率百官為其餞行,可謂風光無限。然而,做了40年京官、一生順遂的賀知章退休后仍回浙江紹興“養老”,主要原因是他沒錢在京城置辦房產。
唐代另一位著名詩人白居易29歲考中進士,32歲參加工作,從低級文官做起,50歲升任四品杭州刺史時,才在長安買下一個小戶型房子,于是他主動公示財產:“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與賀知章、白居易相比,“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25歲進士及第,官做得也比賀知章、白居易大,奮斗30年的他僅在京城買了一個小戶型。為此,韓愈興奮地賦詩《示兒》:“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唐朝房價高昂,米、油等基本生活成本也高,朝廷雖未明令退休官吏回老家養老,可京城生活成本太高,迫使諸多退休官吏不得不“從哪兒來就回哪兒去”。
宋代實行高薪養廉,體制內人員特別是公務員工資非常優厚,可依然解決不了一家人在京城住房問題。宋代大文豪蘇東坡26歲當公務員,且起點很高,不僅婚房是借的,甚至多年后還找弟弟蘇轍借錢才買一棟小房子。而蘇轍雖官做得比哥哥大,依然在開封買不起房子,60多歲后才跑許昌蓋了一棟大房子:“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
除了無房,退休后在京城待不下去外,歷朝歷代為嚴防出現家族式腐敗,官員的父母和成年子女不得隨任,只能在老家待著,只有極個別有功之臣,年齡大了確實需要子女在身邊照顧,朝廷才破例特批一個成年兒子隨任。如此一來,即便有官吏在京城買了房子,退休后若繼續住著,勢必與親人們分隔兩地,又豈能享受天倫之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