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歌劇院與德國埃爾福特劇院聯合制作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于近日與觀眾見面。
在不少人看來,聽懂“高大上”的歌劇是有門檻的。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具備欣賞歌劇的基本素養,因為歌劇是通過聲音來塑造人物形象,通過音樂來講述故事、表達情感的綜合藝術。只要找到那把“鑰匙”,走進歌劇之門并不難。
詠嘆調并非歌劇的全部
(資料圖)
大多數人的歌劇初體驗是從一些著名的詠嘆調開始的。詠嘆調不僅旋律明朗、可聽性強,而且音樂形象、色彩與劇中人物、情緒、故事情節的關聯也較為明顯。可以如《我聽到美妙的歌聲》那樣歡欣雀躍,也可以似《穿上戲裝》那樣悲憤欲絕,可以是《圣潔的阿依達》里的贊美與表白,也可以是《我親愛的爸爸》里的撒嬌、任性。
作為歌劇主角們最直接、最濃烈的情感表達與宣泄,詠嘆調通常會有更長的樂句氣息、更寬的音域跨度、更大的力度起伏,甚至還會有更明顯的情緒波動。與此同時,故事情節的推進會因它而暫停,舞臺表演的調度會因它而靜止。詠嘆調既是歌劇角色、也是歌唱家們的高光時刻。
有時候,歌劇詠嘆調還會隱藏在大家熟悉的電影中,比如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選用了《卡門》中的“哈巴涅拉”、《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和《圖蘭朵》中的“主人,你聽我說”。也許觀影時觀眾并不知道這些旋律來自歌劇,但這些詠嘆調卻在不知不覺間使他們沉浸于故事中。
不過,詠嘆調并不是歌劇音樂的全部,只有抒情與感嘆也無法構成一個故事或一部戲劇。交代情節與講故事是宣敘調的用武之地,宣敘調通常運用于角色間的對話中,如果看到歌劇里的人物你一言我一語,帶著節奏、抑揚頓挫地“碎碎念”,那十有八九就是宣敘調了。
最初,宣敘調與詠嘆調的區別非常明顯。后來,宣敘調的歌唱性有所加強,詠嘆調中也會夾帶一些朗誦性的片段,兩者的界線逐漸被打破,甚至出現了介乎于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的詠敘調。這一特點在一些情節推進較快、戲劇張力較大的段落,尤其是浪漫主義之后的歌劇中更為常見。
聲部設計有套路
聽歌劇,要切記“眼見為虛、耳聽為實”。劇中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等信息,其實早在作曲家給他們安排聲部的時候就設計好了。
單純的少男少女一般會交給聲音純凈柔軟的抒情男高音、女高音,比如《波西米亞人》中的繡花女咪咪。活潑、沖動的角色會給更加輕盈、透亮的輕型男高音、花腔女高音,比如《軍中女郎》中的憨厚小伙托尼奧等。多愁善感、情感強烈的角色,一般會派給聲音更寬厚的抒情兼戲劇男高音、女高音,比如《卡門》中的唐·何塞、《鄉村騎士》中的桑圖扎。至于命運坎坷、人生起伏、心懷仇恨的主角,就會讓極富共鳴、極具張力的大號戲劇男高音、女高音上場,《丑角》中的卡尼奧、《魔笛》中的夜后是典型的案例。
而說到男中音、女中音,作曲家們似乎很喜歡把這些聲部安排給那些自帶魅力、令人難以抗拒的角色。比如追求自由的吉卜賽女郎卡門、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唐·喬萬尼、風流倜儻的斗牛士埃斯卡米約。而足智多謀、八面玲瓏的理發師費加羅,壞事做盡卻父愛如山的弄臣里格萊托,陰險狡詐、挑撥離間的亞戈……這些色彩濃烈的戲劇人物也是中音聲部的代表。
一般來說,作曲家更愿意把擅長制造氣氛、令觀眾亢奮的男高音、女高音分給男女主角。當然,一些別具性格的角兒也可以破個例。而那些位高權重的王者、充滿智慧的哲人、年齡偏大的長輩,則大多是由中低音聲部來演繹。
重唱合唱皆有看點
作為戲劇的歌劇必須通過音樂來推進故事發展、強化矛盾沖突、拉滿戲劇張力,并在音樂中體現戲劇結構的鋪陳。重唱與合唱是作曲家的好幫手。
作為歌劇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唱既能通過聲部間不同的旋律、音色及風格氣質體現出不同人物的內心想法、情感狀態,也能通過聲部之間或平行交織,或各自為政,甚至相互對抗的織體走向,來捕捉人物之間的戲劇關系、情感變化,從而營造出更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戲劇效果。卡門與唐·何塞的終場二重唱“是你?是我”火藥味十足。《魔笛》中三位侍女的三重唱“漂亮的小伙子”,通過詼諧生動的音樂盡展不同人物各自的小心機。
《弄臣》中的四重唱“有一天我曾遇到你”堪稱歌劇重唱中的經典。在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四種不同音色構成的豐滿音響下,四個聲部各具氣質、各抒心懷,在對峙中相互依托,不僅將清純的吉爾達、輕浮的公爵、風騷的瑪達萊娜、憤恨的里戈萊托刻畫得惟妙惟肖,更將不同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表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一些常見的形式之外,歌劇中還有更“龐大”的重唱組合。《卡門》中的五重唱“我們要去干一件大事”、《拉美莫爾的露琪亞》中的六重唱“是什么阻撓我”、《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七重唱“公正高貴的伯爵啊”,還有《法爾斯塔夫》的終場十重唱“世間萬物皆玩笑”,都是令人稱嘆的精彩重唱段落。能在同一時段里讓這么多人同時發聲,展示不同時空、不同人物、不同情感,可謂是歌劇的“絕活兒”了。
許多懂經的歌劇迷們在欣賞詠嘆調之余,還會特別關注重唱與合唱的段落。這些段落不僅是最能體現作曲家功力的亮點,也是挑戰歌唱家、演出團隊以及歌劇指揮的難點,更是欣賞歌劇最過癮的看點。
合唱主要由歌劇中的群眾演員來完成。作為群像角色,他們時而是故事的旁觀者,時而是故事的參與者,時而又是故事的講述者、評判者。因此,歌劇中的合唱有不同的作用。《鄉村騎士》中的“村民合唱”交代出復活節早晨的生活景象。《納布科》中的“讓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唱出希伯來奴隸們對故鄉的思念。《圖蘭朵》中的童聲合唱“月亮從東方升起”則道出圖蘭朵公主冷酷無情的緣由。《卡門》中的女工們分成兩個陣營在合唱中爭吵不休,直接挑起戲劇沖突。
聽懂音樂主題的提示
歌劇是用音樂來講故事的戲劇樣式。既然是故事、是戲劇,線索便是串聯人物、事件、矛盾沖突與主題內核的關鍵,而音樂主題便是作曲家埋在歌劇中的線索。
首先,重要的角色都有各自專屬的音樂主題,當他們出場或即將出場,甚至被其他人物想起時,其對應的音樂主題必然會響起。《波西米亞人》中那段膾炙人口的詠嘆調“人們叫我咪咪”就是很好的例子。除了在屋子里對著魯道夫羞澀地自我介紹外,咪咪的這段音樂主題其實早在她剛要上樓來借火的樂隊音樂中就出現了。而當咪咪偷偷跑去找畫家馬爾切羅的時候,這段音樂主題也跟著她再次出現。終場,當咪咪在彌留之際與魯道夫再度唱起二重唱時,咪咪的音樂主題被魯道夫滿懷憐愛、惋惜與無奈地吟唱,猶如催淚彈一般引爆欣賞者的淚點。
除了人物的音樂主題之外,作曲家還會為引發戲劇矛盾沖突、刺激情節不斷推進的焦點事件或核心主題精心設計音樂動機,并跟隨著戲劇的不斷發展對這些音樂動機做不同的變形處理,使之貫穿于整部歌劇音樂之中。這一類音樂主題動機通常精煉簡短,但一定會在和聲中埋下不和諧的因子。好的作曲家非常擅長將這種充滿未知與變化的因子鋪排在戲劇發展的轉折點上,讓它們變成一個個不定時的“炸彈”投擲在欣賞者的心中。《卡門》從序曲開始便高調出現的“死亡主題”與“斗牛士主題”便是導覽全劇的核心。《托斯卡》一開頭三個生硬的和弦也如同斯卡皮亞的標簽,在劇中不斷引起陣痛。
總之,只要我們提前了解、仔細聽辨、對號入座,抓準這些關鍵的音樂主題,就等于找到了整部歌劇的導覽圖,方向與路線會瞬間變得清晰。當然,要想真正感受歌劇營造的奇妙世界,還是要走進劇院多一些現場體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