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戲劇,波蘭都有非常高水準的作品。他們不但影響了歐洲的寫作,也影響了世界的寫作。而提到波蘭文學,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是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波蘭國寶級作家。近日,托卡爾丘克的長篇小說《最后的故事》被引進中文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最后的故事》出版于2004年,是托卡爾丘克“更克制、更冷靜;更親密、更溫柔”的動人之作。
《最后的故事》堪稱一部三代女性的“心靈史”。相比托卡爾丘克早期的小說,《最后的故事》是更向內的,如同克制、冷靜、親密、凄美的絮語。小說由三代女性發生在不同時空的三個故事組成。本次中譯本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語翻譯家李怡楠副教授從波蘭語原文直接翻譯,力求呈現原作的語言風格和文字魅力。
小說由三個故事組成,作者為這三個故事創造了三個與外界隔離的舞臺。伊達因車禍來到一間鄉野小屋,她與一條垂死的狗滯留在了這個她度過童年的地方;帕拉斯凱維亞常年居住在山上遠離塵煙的房子里,她的丈夫在星期日的晚上去世了;瑪雅離婚后帶著兒子前往一個小島旅游,遇到一位患病的魔術師……小說三個部分看似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現實、記憶與回憶不斷糾纏交錯,作者巧妙地構建了多層次的故事,用豐富的形式展示了三個女性靈魂深處隱秘的角落。母親、外祖母、女兒,她們的人生道路早已分開,生命卻又緊密相連。這三個故事中融合了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東歐歷史,橫跨過往與當下。
托卡爾丘克曾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演說中提到:“隱喻小說找到了各種命運的共同點,使我們的體驗普遍化。遺憾的是,當今的文學缺乏這種隱喻性,這恰恰證明了我們的無能為力。”
托卡爾丘克的所有書似乎都在試圖告訴我們關于世界與生命的真相。她反思了個體“存在”的孤獨,關注歷史中人的生存,捕捉個體對歷史的逃避和游離。比如,《最后的故事》里母親伊達曾一次次向醫生確認自己是否患有心臟疾病,她不停嘗試向內分析與自證,但所有的醫學檢查都證明她是健康的。她的父母在一年里陸續過世,女兒離家未歸,丈夫是個沉溺于形式的“學者”。她以導游為業,帶領游客周游各國。她遠離外界、親人,甚至自己的身體,又在不停地反思與分析中試圖確認自身的存在。而外祖母帕拉斯凱維亞和丈夫佩特羅則是“掉進”歷史的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