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圈流行這樣一句話:“喝茶的終點是普洱茶。”可見普洱茶在中國茶中的地位。普洱茶產自云南,常見的普洱茶大多是緊壓狀態的,一般歸為黑茶類。普洱緊壓茶是由普洱散茶經蒸壓塑形而成,依據形狀不同分為圓形的七子餅茶、碗形的普洱沱茶、方形的普洱茶磚等。
對普洱茶圓餅有點了解或買過普洱茶餅的人不免發現,白茶餅要么是350克、250克這樣的七兩或半斤裝,而普洱茶餅卻一般都是357克,有零有整,這個數字是不是有什么意義呢?對此有很多說法。總結來說其實就分兩種,一是實際意義,二是文化意義。
從實際意義上說,古時云南與外地貿易不斷發展,以鹽、茶、馬為云南主要商品的對外貿易十分興盛。在茶葉交易方面,政府為了減少度量衡標準差異這方面的糾紛,也為了便于交易、征稅等,制定了標準化措施。于是規定普洱茶餅即七子餅的規格為每桶5斤裝,分成7餅,即2500克分成7份,平分每份就是357克。這是最直接實在的意義。
(資料圖片)
而中國人骨子里是帶有情調的,人們總喜歡賦予事物以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以寄托情感。所以我們喜歡從文化角度去解讀這些數字。從文化意義看,說法就多了。這些說法也大多出自中國古代傳統上對數字的解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談:
一是從數字的整體意義出發。
3+5+7=15,而15是中國農歷月圓之日,象征著團圓,是相聚的日子。比如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兩個節日是至今每個中國人都會過的節日,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中國還有很多重要的節日都在農歷十五號,像二月十五花朝節、三月十五財神趙公明的生日、四月十五佛陀誕生的衛塞節、六月十五道教神之一王靈天君圣誕、七月十五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并列的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中元節、十月十五道家下元節、臘月十五道教“馬趙溫關”四大護法元帥下降人間,幾乎每個月的十五號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只是有些在現代已經逐漸被遺忘。由此看來,人們將普洱茶的357克這樣解讀,也是很好理解的。
二是從單個數字本身的意義出發。
3為三才。三才指天、地、人。古代有著很多關于三才的記載,三才一詞,最早見于《易傳·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儒道學說中也多有三才的論說,孔子曾曰:“三才者,天地人。”老子的“三生萬物”也就是“三才生萬物”。《三字經》亦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宋代陸九淵在其《三五以變錯綜其數》中也提及:“天地人為三才,日月星為三辰,卦三畫而成,鼎三足而立”等等。不只這些,其實有關三才的思想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比如遠古時期盤古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都蘊含著三才元素,體現了三才思想,只是當時沒有成系統的概念。后來隨著對人與自然的深入探究,各家學說的提煉總結,三才思想越來越成為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概念。《易經》時代,古人開始認識到,人可以向天、地學習,人道可以與天道、地道相通,“天人合一”萬物才得以和諧共生。當代生活中,我們喝茶用的蓋碗又稱作“三才杯”,蓋、碗、托,正對應著天、地、人,這正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三才思想的一種傳承,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望。
5為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被稱作世間萬物的構成元素。“五行”也有著多種角度的解讀,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內涵相當豐富,它涉及到人類世界與自然界的關系,是古代人們詮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嘗試,在許多方面至今依然影響著中國乃至全世界。除此之外,古代中國對數字5是十分重視的,不止五行,方位有“五方”,天上有“五星”,古代有“五帝”,史上有“五代”和“五霸”,大地有“五湖”,高山有“五岳”,人體有“五臟”“五官”,人倫有“五常”和“五福”,詩歌有“五言”,糧食有“五谷”,藥材有“五毒”,音樂有“五音”。當然,這些以五劃分的事物集合還是以五行為首,都是在五行的文化下推演、衍生而來的。
7為少陽。《易經》中6、7、8、9為四象,其中6、8為陰,7、9為陽,陽的特點為變大、向上向外發散蔓延,9是至陽之數,是最大的陽數,稱為老陽,7則稱作少陽。而陰的特點是收縮變小、下沉和內斂,所以6比8小,從陰數角度說6就大于8,所以8為少陰,6為老陰。所以7代表著陽的上升,就像初升的太陽,充滿生機與朝氣,所以7也是傳統意義上很吉利正向的數字。
357的精髓其實就在于遁五行之規律,循陽極陰生之變化,以達到天地人之和諧共生。歸根到底,這些數字解讀的源頭大多來自《易經》。易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實在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干支、八卦這幾個概念都可以說是易學的組成部分,也都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相互補充、滲透,共同影響著中國文化與哲學。這些概念在今天,也在以不同載體、不同形式傳承著,影響著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雪鵝(茶藝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