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中國南方,枇杷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枇杷早已融入南方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里,如今,“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從立夏到小滿,不過半月時光,江南人的朋友圈,就被枇杷刷屏了。
清朝人沈朝初在《憶江南》里寫道:“蘇州好,沙上枇杷黃。籠罩青絲堆蜜蠟,皮含紫核結丁香。甘液勝瓊漿。”蘇州的枇杷,無論白玉、白沙還是青種,都能代表江南的美,成為“憶江南”的符號。
位于太湖東南部、蘇州市西南邊的洞庭山,自古以來便因枇杷聞名。而東山與西山,各有不同的出產。
東山的白玉枇杷色澤淡雅,輕盈的果皮上掛著一層白霜,長著細細的絨毛。剝開這層淺淺的黃,露出潔白的果瓤,帶來清新的甜香,最是令人垂涎向往。而白沙的顏值稍遜一點,但是甜度更勝一籌,兩者難分高下,令人難以取舍。與東山枇杷相比,西山青種的果實個頭偏大,在清甜之上又增加了酸酸的口感。
杭州北部的塘棲鎮,塘岸近水,臨水而棲。塘棲以軟條白沙枇杷聞名江南。早在唐代,塘棲枇杷便被列為貢品。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塘棲產枇杷勝于他處。”乾隆南巡時,為品嘗枇杷特意在塘棲停留。可惜未逢枇杷產季,廚師只好用枇杷花粉、糯米粉和南瓜做原料,裹入豆沙餡,揉成枇杷的形狀,由此發明“賽枇杷”。
在塘棲,一家叫王元興的老字號最擅長制作枇杷宴。枇杷醬搭配清甜的白蘆筍、枇杷土燜肉,是枇杷佳肴的代表。杭州人喜甜,枇杷果肉的酸甜代替白糖調味,肉的油膩盡除,枇杷便為燜肉注入了靈魂,也讓這道枇杷土燜肉成為每個塘棲人小時候的味道。另外,枇杷花還可以炒菜,枇杷花蝦仁與龍井蝦仁一樣,屬于不可復刻的杭州特色。
華南地區也常見枇杷的身影。長時間的相處中,枇杷也被吃出了更多的花樣。
枇杷露、枇杷罐頭,屬于最平常的吃法。沒有奶茶的年代里,甘甜清冽的枇杷露是福建人的心頭好;感冒生病提不起食欲的時候,只有媽媽做的枇杷罐頭才能治愈。而做枇杷湯,則是進階的吃法。枇杷燉老鴨,酸酸的,好潤喉嚨;枇杷花燉土雞、豬骨,融合了肉脂的豐腴與花的干澀,層次豐富,好清香。枇杷蘸醬油、枇杷蘸鹽巴,枇杷也可以吃得很魔性。最好是選青黃青黃沒有熟透的枇杷,蘸上鹽巴才叫美味。(轉載自“地道風物”,有刪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