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應時的雨水在芒種時節紛紛而至,田間地頭處處可見忙著在插秧的農家……南宋詩人陸游筆下的芒種節氣,帶著雨后仲夏的清爽,又有歌聲的悠然。6月6日,伴隨著日漸炎熱的微風,夏天的第三個節氣芒種如期而至,宣告仲夏的到來。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據古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寫道,芒種是“有芒的稻谷類作物可以播種”的意思。其中,“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而在民間,有著更為通俗的解釋,那就是“忙種”。芒種一到,一年中插秧的忙碌時節也來到了。
【資料圖】
“勞燕分飛”窺見鵙影蹤
夏日象征著熱情如火和生命力,大自然又在上演著怎樣的景象呢?古時,人們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鳴,三候反舌無聲”。意思是在芒種節氣,因氣溫變化螳螂出生;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而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氣候的變化,慢慢停止了鳴叫。
在芒種三候中,人們會看到一個較為陌生的動物,那就是——鵙。其實在“勞燕分飛”這個耳熟能詳的成語中,人們得以窺見其影蹤,更能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看到它存在的古老痕跡。
在不少古人書寫的詩句中都能看到鵙的身影,它就是今人所說的伯勞鳥。《漢書·藝文志》中載:“鵙,伯勞也。”在《詩經》中也有專門的詩句,即“芃芃黎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可見,這種鳥兒在數千年之前,已經被古人所捕捉到了。“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詩人筆下的伯勞鳥,在漸暗的暮色中飛過,襯托出女子的孤單寂寞。
芒種時節,根據古人所記載的物候,伯勞鳥在這時鳴叫。《逸周書·時訓》中說:“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詩經·豳風》中寫道:“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自古以來伯勞毀譽參半
伯勞鳥的叫聲響亮刺耳,也容易被人察覺。所以,自古以來伯勞毀譽參半,有“惡鳥”“害鳥”之名。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植寫過一篇《令禽惡鳥論》,其中寫道:“伯勞乎……俗惡伯勞之鳴,言所鳴之家必有尸也。”意為世人憎惡伯勞的鳴聲,認為伯勞所鳴叫的人家必有禍事發生,可曹植認為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
同時,伯勞也是《左傳》中記載的“司至者”,在歷史中擔任過重要的角色。《左傳·昭十七年》中記載:“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伯勞),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遠古時期少昊氏以鳥名官,伯勞正是其中之一。
伯勞鳥寄托著古人的情思
雖說伯勞鳥在歷史中褒貶不一,但在這種鳥兒身上也寄托著古人的情思。成語“勞燕分飛”,用伯勞、燕子各飛東西,來比喻夫妻、情侶別離,其出自《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原句是“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于是,在古人的詩句中,伯勞鳥便被賦予了孤單、向往、追求愛情等意象。到了宋以后,伯勞鳥在花鳥畫中頻頻亮相,在宋徽宗的傳世名作《梅竹聚禽圖》中,就出現了伯勞鳥的身影。
芒種時節,伯勞鳥啼叫不停,在田間農活繁忙之時,民間也不乏風雅的民俗活動。舊時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在南朝梁代崔靈思所撰寫的古籍《三禮義宗》中,就曾記載道:“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
芒種已至,仲夏已來。在忙碌之后的閑暇時光,不妨盡情享受仲夏獨有的景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