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攝影圈,攝影師袁明輝以用鏡頭為自然界的生命寫詩而聲名在外。他曾經一口氣拿下4個世界頂級自然攝影大賽的冠軍,相當于拿下了“自然攝影奧斯卡”;截至目前,他共計斬獲145個國際自然攝影大獎,這般成績迄今只有一位中國人做到。
(資料圖)
前不久,袁明輝在武漢舉辦的第三次個展《自然的呢喃》剛剛落幕,緊隨其后的,是他拍攝的野生動植物系列作品又在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優秀作品展上精彩亮相,以其獨特的藝術呈現受到大眾的關注與青睞。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袁明輝正馬不停蹄地奔赴新一輪的創作,他坦言自己每年都會投入武漢東湖、云南西雙版納、廣西弄崗等地的自然環境,沉浸在觀察、記錄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環境和主題細節中,不知疲倦。不是在攝影,就是在思考攝影的袁明輝直言,“表現大自然的藝術,我喜歡用相互陪伴的感覺去表現生命之間的依靠。”
越是靜下來用心觀察,越能感受到它們的濃濃愛意
提及剛落幕的第三次個展和最近參與野生生物年賽受到的諸多關注,袁明輝坦言其中的一個動力是“不想總說以前,想說的是現在”,比如辦個展,比如開講座,他都是從近年的新作品中選擇。因為偏愛“自己就是一個很獨立故事”的單幅作品,這次個展的61幅作品他更注重選擇那些在表現風格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對比性的單幅。不過,他也會選用少量以前的作品,搭建出一個個小板塊,用作品來講述故事,呈現偶然之間的關聯性。“比如同一個單元里有一幅是豆娘,一幅是透頂單脈色蟌,一幅是紅蜻蜓,它們都屬于比較近的小物種,放在一起看,觀眾既會感受到一種整體性,又會對拍攝的跨度形成直觀感受。”
很多觀眾都說,看袁明輝的作品,讓人感到親切,而且充滿愛意。還有觀眾反饋,雖然他拍的都是大家身邊自然界里那些平平無奇的動植物,卻能品味出意料之外的溫暖和感動。
這般奇妙、生動的“愛的風格”的表達,袁明輝坦言來源于起初誤打誤撞拿起相機之后的一次觸動。23年前,袁明輝成了下崗工人,為了“多門技術多條路”,開始學攝影,甚至去武漢大學上課時的單反都是跟朋友借的。第一次交人像作業,他就被老師批評:你的照片只是為了生存,是最低的檔次。老師告訴他:只有為了生活的藝術才算得上作品。
袁明輝開始反思自己學攝影的初衷,琢磨著如何尋找生存、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出于從經濟上的考慮,他嘗試把鏡頭對準家門口的武漢植物園等公園里的平凡生物,因為就近拍攝,環境好物種多,性價比還高。
慢慢地袁明輝發現,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不受關注的生靈,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個平凡的人,也有喜怒哀樂的感情,常常帶給他很大共鳴。比如他觀察到俗名叫臭屁蟲的椿蟲總是被人厭惡,可是先出生的椿寶寶會像兄弟連一樣圍聚在卵殼旁,等待最后一個兄弟破殼;比如他看到兩只交尾的蝴蝶,乍看像合二為一的一只蝴蝶;比如他遇到一只蜻蜓落在蓮蓬上,它們組合出來的藍眼睛綠眼睛像一架科技感十足的戰斗機……他意識到越是靜下來用心觀察,越能感受到它們在大自然中的濃濃愛意。
直到現在,袁明輝也毫不諱言,如果從豐富自己拍攝題材的角度講,他并不會限定自己的拍攝場域,要是能有更多機會拍攝珍稀物種,他笑言“我肯定也來者不拒”。但事實上,在袁明輝眼里,“美麗第二,生命第一”,他認為萬物枯榮,不管多小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有尊嚴的。為什么拍攝對象大都是在當地很常見的,比如竹節蟲、甲蟲等隨處可見的物種?他坦言,“一方面可能因為它們不是珍稀物種,我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去碰到它們;另一方面,我拍攝它們其實就是想讓人們開始重視身邊這些常見物種,給它們尊重,給它們一個生存的空間。”
最幸福的事就是到大自然里面去,感覺一下就活了
一直以來,袁明輝都秉持對大自然無上的尊崇、敬畏和贊美。這種自然觀的形成跟他從小的成長經歷不無關系,上世紀七十年代生活的自然環境給了他特別純真、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小時候出門到處是蜻蜓,青蛙、蝌蚪什么的,太常見了。家家戶戶都到荒地開一塊菜地,池塘周圍長滿野花,有很多蝴蝶飛舞。家里人在那里種菜,我就在旁邊捉菜青蟲、捉蝴蝶,無憂無慮。等到晚上,到處都是螢火蟲。”
幾十年過去,小時候住的郊區現在都成了城市的繁華地帶。袁明輝覺得拿起相機拍攝大自然,是喚醒了更多深埋在內心深處的記憶和感情。“有時候看到蜻蜓、青蛙,哪怕一個小小的昆蟲,自己也還會產生一種兒時的親切感。現在物質條件富足了,我想把這種感覺拍攝下來、記錄下來,用自然攝影留住心中的那些美好。”
不過,袁明輝認為自然攝影除了要學習積累大量博物學知識,了解動植物的行為、習性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在拍攝過程中具備一種發現性。“只有進入到大自然的現場自己去看去拍攝,才會感覺到這種發現性的可貴。比如我以前拍過豆娘,通常大家會認為比較大型的豆娘交尾的時間會比較長。但有一種在溪流邊的透頂單脈色蟌,它們交尾的時間非常短,短到完全超出想象,可能也就五六秒鐘就結束了。要想拍到它們的交尾畫面,其實是要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和發現性。我就拍了無數次,即便做了充足準備也失敗了,等啊等,結果它一下子就結束了,很難拍成功。結果就有那么一次運氣特別好,正好它停在我面前,焦平面和它的身體是平行的,鏡頭都不需要動,就能從頭到尾拍得清楚。”
還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拍攝《飛鳥集》這張作品的時間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每年我都會在陽歷新年的第一天拍攝。想有一個善始善終,所以每年最后一天也外出拍攝。拍攝《飛鳥集》的前兩次,都只有偶爾一只鳥飛過。在最后一天拍攝時,突然有一大群鳥飛過我的頭頂。或許我的勤奮感動了老天,所以才給了我這么一個絕佳的拍攝機會,而拍攝時間其實不到一秒。我抓住了這個機會。”
長期在野外拍攝,吃苦耐勞是家常便飯,還經常處于和外界信息隔絕的狀態,袁明輝坦言,即便是一起去的人,也都是分頭拍攝。“可能也就是有時候晚上去鎮上吃飯,大家碰個頭,有點信號能接收點信息。”可是說來奇怪,一旦到野外,袁明輝就會全身心地投入觀察和拍攝的過程中,哪怕深山里、湖水邊時常會有毒蟲甚至草蛇的騷擾,他都看得云淡風輕。“我就帶一些戶外蚊香盒,我還是覺得土方法比較管用,什么驅蚊水、超聲波的那些反倒不起什么作用。”
有一次夜里開車,山道上有一條蛇正在過馬路,幸虧司機師傅及時發現停了車,他們還下車站在一邊欣賞、護送了它一程。“其實碰到一些蛇、毒蟲,就盡量不要去驚擾它,因為它也不會主動攻擊人。只要不去傷害它,它就會自己走掉。”
袁明輝現在越來越覺得,最幸福的事就是到大自然里面去,有時候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到大自然里面感覺就活了,完全和生活中的狀態不一樣。“從早到晚待在大自然里,雖然條件辛苦,但我走的路、流的汗都比平時要多得多,可能新陳代謝多了,吃得更好,睡得更香,會長時間保持很興奮的狀態。我有一些學生也跟著我拍,但是他們完全沒想到我的強度會這么大,他們的體能只能承受拍個半天,有時候吃了中飯,各自找借口回去。我確實就是從早拍到晚,覺得自己到大自然里面就像是獲得了新生一樣,獲得了能量場。”
不怕被模仿、被超越,真正打動人的是生命性和發現性
近幾年,袁明輝在國際頂尖專業類自然攝影賽事中,獲得眾多獎項,但他去國外領獎只有三次。他坦言參賽獲獎的目的不是享受榮譽,而是享受在自然中的創作過程。
通常在決定參加比賽之前,袁明輝會根據該項賽事前三年的獲獎作品題材和風格做出一個判斷。挑選其他攝影師沒有拍過的題材,以及風格獨特、具有中西元素結合、人文關懷的作品。在他看來,自然攝影可以把自己看自然的方式,對生命的理解表達出來,還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自然之美。“這種展示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在國際頂尖專業類自然攝影比賽中獲獎,參賽雖然是個人行為,但一旦參賽,我就代表了中國,這是一個動力。我希望通過參賽,能使我在中國拍攝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盡可能感動更多的人。”
作為中國攝影師,在廣泛接觸國際自然攝影領域的過程中,袁明輝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可以學習國外攝影師看自然的方式,提高審美。可以參考借鑒他們的拍攝構思和拍攝主題的方式,但沒必要完全模仿他們。因為自然給你的瞬間和角度在那一刻都是獨一無二的。抓住眼前的機會正好可以體現自然攝影的瞬間性和發現性。”他還深切地體會到,在參加國際比賽的交流中,不僅僅是突破自己,有時候也從對手身上得到學習和提升。“比如有時候看一些國際攝影師拍的作品也會感到驚訝,就覺得類似的場景我見過呀,但是他不僅拍攝下來,而且拍得很美。這對自己也是一個提升,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場景肯定就不會再錯過,會本能地反應過來,也會盡力去拍得更好。”
如今在自然攝影圈,不乏有人去模仿袁明輝的作品風格,對此他坦言自己不怕被模仿、被超越。“別人覺得你的作品好才會去模仿,這可能說明自己在某個方面已經走到前面,而且模仿只是一個過去式,從這方面我更多的感受是欣慰。”對他來說,更大的底氣在于大自然里面有太多的奇妙。“好的作品都不是靠模仿出來的,是靠瞬間的發現性出來的。模仿可能只會模仿構圖等技術層面的東西,真正打動人的片子是生命性和發現性,這個是很難的。”
袁明輝感到中國攝影師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有一次,他在國外一個知名攝影網站上看到介紹、解析他作品的相關內容:“我們關注到一位長期獲獎的中國攝影師,他的風格帶有中國式的獨特審美,和歐洲的自然攝影的傳統相結合,他的作品在一種非常簡潔的過程中直接去發現想表達的主題。”這個評價讓他自豪的同時,也感到對方研究工作的認真、到位。
在創作中究竟該怎樣呈現自己的風格?袁明輝認為,“最主要的是這個作品本身所能傳達出的自然生命的哲學意義”。在他看來,無法預知環境變化的時候,“只能注重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就像愛我們自己一樣,只遵從闡述生命這一原則”。
那么如何提升攝影者本身的審美?在袁明輝看來,大自然里面不會有最美,只會有更美。他認為對人類來說,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種最原始的藝術。“中國的很多藝術最初都來源于大自然的啟發,有的是物種本身的一些行為,有的是大自然的一些抽象的色彩、線條、圖形等元素。這些東西通過攝影師眼睛的發現、鏡頭的加持,再加上把主體和自然元素結合的構圖表現,就能以創造性的發現引起觀者的情感變化,實現夢幻鏡像。”
努力不停歇,生命之路就會一直往前延伸
總有人問他,獲獎這么多,器材一定很頂級吧?恰恰相反,在器材的選擇上,袁明輝特別偏好“輕騎兵營”,力爭有了發現就“馬上上手,馬上成像”。在他看來,相機只是一個工具,對拍攝只起輔助作用。呈現一幅美好的自然世界,決定性終究在于攝影師的內心,正所謂“影像遵從于內心”。
平時袁明輝基本上用的都是一些輕量化的鏡頭或者機身,“比如我現在主要使用的兩部機器,一部是尼康d72加一個105微距鏡頭。因為我比較熟悉它的各種參數,就好像是我腦袋里存儲的數據一樣。另一部是富士X-H2再加一個內置顯微鏡頭,更輕巧,還可以放大五倍,起到顯微效果。我經常帶這兩部機器出野外,它可以減少我在長時間拍攝旅途中的負擔,用額外的體力攜帶一些飲用水。而且看到適合題材、場景,連鏡頭都不用換,直接上去就拍了”。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甚至不會PS。他用100張照片的失敗,換來一次完美圓形光斑的呈現,使陽光、水、氣韻這些抽象的自然元素,變成流動的音符。他曾經用3年的時間,拍攝6組相互依偎的植物,只為探索經歷時間后,“相守的感情會發生什么變化”?一經發表,這些作品便橫掃各大自然攝影賽事。
翻越更高的山丘,見過更多的作品,袁明輝難得地保持著一種自驅力。曾經有不少人跟他說。“你是國際上獲獎最多的第一個人了,你已經可以吃老本了”。可他特別不喜歡這種話。“一個人如果說他覺得夠了,那他其實已經把自己的潛能定在了某一個地方,那就是他的終點。”在他看來,努力的程度決定生命的長度。“我喜歡看一些國外攝影大師的傳記,我發現他們每一個人做出驚人成就的背后,都是生命不息,戰斗不止。我覺得人這一生如果說只滿足于一個成績,而不繼續去拼搏、去努力,那意味著生命也就終止了。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覺得在自己的攝影過程中,不要給自己設定限度,只要努力去鉆研,不停歇,那你的生命之路也是一直會往前延伸的。”
在20多年的拍攝生涯中,袁明輝體會到勤奮帶來的喜悅。很多時候,經過一天的拍攝,已經出了兩張不錯的作品,很滿足了,“只要你還帶著感覺去看,該收工的時候再勤奮一點,往往會有意外之喜,有時候是太陽落下的最后一道光,營造出奇妙的自然氛圍呈現另外一種元素,有時候是拍攝主題展現出一個不一樣的場面,在那個瞬間,人的思維方式會更加多元化,而不是陷入固執己見”。?他感慨這也是自然攝影的一大魅力,“在大自然里面拍攝,根本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永遠能給人一種驚喜。經常是一直想拍這樣的鏡頭,當你覺得沒戲了想放棄的時候,它突然就出現了”。
這種愛的情感不僅能充盈在作品里面,還能傳達給觀者
“看著一只蚱蜢在草葉上休息,我會想,如果我是它,就在這里休息,就在這里生活,我會是什么樣的。”一旦拿起相機,袁明輝并不急于拍攝,而是一定要找到“拍攝的感覺”。他強調這個感覺,也包含愛作品的感覺。“不能只是機械地去拍攝它的一個細節,如果對它的生命行為過程表示出驚訝、欣喜等,這種愛的情感不僅能充盈在作品里面,還能傳達給觀者。”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讀書也好,看其他藝術形式的作品也好,袁明輝都會橫向串聯到攝影,生發出自己的思考。“有時候我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歌曲,歌里也唱出了對生命的一些思考和理解,那些我沒有理解到的都值得去學習,發圈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學習的備注,提醒自己進去聽一聽,感受一下那種生命的體會。”
袁明輝印象很深,《勝利日之吻》這張傳世的經典紀實影像曾經帶給他深刻震動和啟迪,那張照片描述的是二戰勝利以后,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一個士兵在街頭興奮地拉住身旁的一位女護士親吻,那被定格的一瞬間反映出久久在人們心頭充盈的愛和希望。他認為自然攝影也只有拋開功利的、做作的東西,回歸到自然的質樸之中,把生命、愛和希望這些人性最根本的東西拍出來,才是一種自然之美。
如今,在拍攝動植物的“行為和環境”這條路上,袁明輝走得越來越篤定。對于自然攝影這件事,他著重于用光、顏色、線條、圖形及細節的表現深入探討大自然;他擅長于以創造性的發現引起觀者的情感變化;他最在意作品在表達美的同時,更要引發觀者的思考;他最關注作品必須具有靈動和人文關懷。“我追求拍攝的每一個生命故事都具有和人類一樣的情感,它必須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啟發我們關于生命的探索。我希望所有的作品最終是要留一個希望,能啟發人們真正去歌頌自然、熱愛自然。”袁明輝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