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社交觀察類節目《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三季開播不久,最近播出的節目因青年演員任敏“整頓職場”而連刷社交網絡話題熱榜。這種靠制造沖突話題上熱搜的方式,到底是尊重了節目做社交觀察的初衷,還是延續了“無狗血不綜藝”的“沖突制造法”,流量背后更值得行業反思。
制造“沖突”引起觀眾共情
《五十公里桃花塢》作為一檔社交觀察類節目,已經不是第一次上熱搜了。第一季時由宋丹丹制造的“社死八分鐘”讓人依然記憶深刻,第二季王傳君的社交頑固派印象也猶在眼前。到了第三季,宋丹丹、張國立因為身體原因退出節目,原先的話題中心點離開后,新的社交名場面就由“00后”小演員任敏制造。
最近一期節目中,任敏提議組建樂隊表演,卻被組員湯晶媚拿走了創意,另組樂隊、更改創意后,還不讓任敏參與,敏感又直接的任敏現場就開哭,并在微信群中直接點名要求湯晶媚“給出一個解釋”。這種“直給”式社交方式不僅讓同屋的脫口秀演員鳥鳥大為震驚,也讓屏幕前的觀眾紛紛“共情”。不少觀眾將任敏的遭遇類比職場,認為遭遇到這種被搶創意的情形時,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沉默,而任敏的勇敢給不少人做出了示范。而作為矛頭所指的湯晶媚,則背上了“搶人創意”“過于自私”的罵名。
但當節目播出到了下半集,湯晶媚直接找到了任敏消除誤會,而在節目播出的完整版本中,她并沒有故意搶走任敏的創意,而只是表達上有所欠缺,二人迅速消除了誤會,上演了大和解的劇情。上一集節目留下的懸念、話題和爭議,就在下一集節目的頭十分鐘迅速揭秘,觀眾被忽悠還沉浸在職場潛規則的話題里,節目里的藝人們卻早已“出戲”行進到了下一步的劇情。
社交綜藝玩“設計”背離初衷
回顧《五十公里桃花塢》節目不難發現,這檔標榜社交觀察主題的節目,本身就是干預相對較多、自帶各種社交情境預埋的。節目將一群陌生的藝人聚在一個遠離城市的“世外桃源”,要求這些藝人自主搭建社區,全程既給予高度的自由,又暗含了各種設定好的“議程”。
以第三季開篇為例,藝人出發就被分成了不同的組別,宋丹丹、張國立組屬于中心人物,“650電臺”全是熟人氛圍自帶喜劇效果,而王傳君和鳥鳥這兩位本身就“社恐”的藝人被分到同一輛車,主打的就是要看社恐人群如何社交。節目提供了不同的社交情境,并根據藝人自身特性去進行分組,其目的就是要讓觀眾看到不同的社交場景。在該節目第一季首播時,還會套用各種專業的心理學概念來解釋節目組的情節設定,參與節目的藝人如同在進行一場大型社交實驗,而觀眾則從中借以窺探演藝圈的社交潛規則。
節目連播三季,從每一季都不缺熱搜的成果來看,《五十公里桃花塢》基本上通過各種情節設計做到了綜藝節目追求的“爆梗”和“效果”。因為加上了社交觀察的外殼,觀眾幾乎默認節目中藝人的反應都是真實個性使然,這也讓節目明顯區別于常規的國產綜藝,只能在各種游戲環節中去了解明星的真實狀態。但當節目進行到第三季,幾乎所有的嘉賓都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會被觀眾拿著放大鏡來分析,藝人在節目中的表達、行為是否還能遵循本性,其實已經打了一個問號。
第三季節目剛剛播出兩期,就被節目組通過倒敘、插敘的方式剪輯成上下兩集,不得不說節目組依然深諳流量法則。觀眾熱衷觀看藝人的社交類節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諧場面不太能引發討論,只有“扯頭花”“玩手段”才能博眼球。這種流量法則貌似好用,但卻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對《五十公里桃花塢》來說用一次就夠了,如何回歸社交實驗的初衷,才是節目組應該真正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