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迎來建院71周年。當天下午,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邀請好友于震,就傳承到未來的話題,和觀眾朋友聊起了心里話。
(相關資料圖)
談傳承
直接講真話是人藝的傳統
話題從2023年開年大戲《正紅旗下》說起。“71周年是新開局,到底選哪部戲作為今年的開年大戲?”馮遠征說。敲定《正紅旗下》,有著回顧來路的意味:71年前,北京人藝的開院大戲是老舍先生的《龍須溝》;71年后,帶有老舍先生自傳性質的《正紅旗下》是一個沉甸甸的跨越時空的對答。
不久前,《正紅旗下》剛剛結束了又一輪演出,部分場次中,老舍先生一角由于震飾演。于震不斷研究老舍生平,還從網上找到了一段當年的采訪錄音,翻來覆去地聽,模仿老舍說話的語氣,排練到自己已經有點“魔怔”的程度。
于震第一次登臺那晚,馮遠征在側幕條觀看。全劇尾聲片段,老舍筆下的人物陸續與他告別,“我突然看見,于震淚流滿面。他背對著舞臺,觀眾們看不到他的臉。”那個瞬間,馮遠征非常感動,“于震是個人特點非常鮮明的演員,和飾演的人物是有距離的,但他能去一點點地改變、一點點地貼近,這是很難得的。”
敢于直接地講真話,也是人藝的一項傳統。“我年輕的時候演戲,如果有臺詞說得不好,下場以后到了化裝間,會發現好幾個老演員等在那兒,告訴你,剛才說得不對。”馮遠征說,“在這里,大家從來不會客氣或是繞圈子,我相信這對年輕人的成長是更有益的。”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歸根結底,源于對觀眾的尊重。
談未來
進入又一個青春期的北京人藝
在一些人印象中,北京人藝當然是戲劇藝術的殿堂,但也是傳統的,在飛速發展的時代浪潮里似乎有些“固執”地堅守著什么。“人藝其實是最有開拓精神的劇院。”馮遠征說。曾經,北京人藝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演學派,中國第一部小劇場話劇亦在這里誕生,未來,作為院長的馮遠征想讓觀眾看到與時俱進、進入又一個青春期的北京人藝。這次院慶的“人藝之友日”主題活動已經能透露出一些端倪: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前廣場上,文創市集、戲劇快閃、集章打卡等內容都備受當下年輕人的喜愛,人氣頗高。從點點滴滴的布置中,北京人藝想要向觀眾傳達與時俱進的姿態和精神。
每當談及未來,年輕人是無法避開的關鍵詞。僅在今年,青年演員已經在人藝多部作品中挑起大梁。明年,人藝將有20多人退休,劇院到了新老交替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看不上年輕人,但到2013年,我開始真正教學,接觸到90后時,我發現他們真的非常聰明。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年輕人,也不要拿閱歷等優勢去和年輕人的不足相比,我們還是應該寬容一點。”
“人藝給了我們一個真正的家。”于震說。演員是一條漫長的、需要終生攀登的路,“人藝讓我們知道,演員的意義是要在舞臺上塑造活生生的人。”在71周年這個承前啟后的節點,馮遠征再次回望,看到了當年蹦蹦跳跳、歡呼雀躍著來到劇院的自己,年輕的他抱定了此生唯一的愿望:“做一個演員,做一個好演員,做一個像于是之先生一樣的好演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