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現狀大致如下:
一是初步具備參與國家重大創新能力。據《2022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研發投入排名前1000位的民營企業研發費用占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的38.6%,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超五成;平均研發強度2.57%,超過全國研發強度0.17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在全國認定的前三批“專精特新”企業中比重已超八成,在高新技術企業中的比重達到九成。目前,我國技術創新成果70%源于民營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二十的民營企業專利授權率均超過80%,遠高于同年全國水平的55%。民營企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專利發明質量,初步具備參與國家創新能力。
二是參與國家重大項目攻關成效顯著。民營企業著眼布局前瞻技術。自2014年起,華為便開始涉足量子計算、量子通訊領域,如今在量子領域提交專利申請已超60項。早在2016年,華為便著手6G技術研究,目前全球6G領域中超五成專利申請來自中國,其中主要來自于華為。這為我國搶占6G時代通信技術制高點奠定了基礎。民營企業憑借龐大市場體量和研發優勢開展技術創新,在紅外核心器件研發、芯片、高鐵等領域的攻關成效也很顯著。如華鐵通達依靠自主研發能力提供高鐵配件生產,使中國有了完全自主生產高鐵車輪車軸的能力。
三是參與國家重大項目政策環境不斷改善。民營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重要主體,對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我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宏觀層面深入踐行“兩只手”理論,政府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中央到地方探索市場開放的各類舉措降低了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市場準入門檻,法治環境也在不斷改善。
同時,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面臨一些困難:
參與重大項目動力仍然不夠。國家重大創新具有的顛覆性意味著創新投資更大、周期更長、風險更高。在企業內部,受限于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的約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試錯成本較高。在企業外部,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不斷對中國技術施以圍堵加大了民營企業引進關鍵技術甚至一些基礎性技術的難度;另一方面我國創新體系長期是以政府為主導,其中科研院所和高校占據主體地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往往被視為生產經營主體。在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和重大科技決策專家組中,來自民營企業的科研人員占比偏低,話語權和研發主導權不強。民企所面臨的所有制歧視也使得企業較難公平獲得人才、資金、政策等創新重要資源。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民企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動力不夠。
參與重大項目實力依然不強。民營企業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創新投入不斷增加,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已成為我國創新生力軍,初步具備參與國家重大創新的能力。但是民企參與國家重大創新實力依然不強。一是創新資金不足,融資渠道有限。當下大多數民營企業創新資金主要源于自有資金儲備或銀行貸款、政府引導和扶持資金等,金融體系不能很好匹配民營企業發展需求,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困境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二是創新人才不足,難以組建核心科研團隊。資料顯示,52.64%的民營企業無專門研發團隊,專職研發團隊規模在50人以上的民營企業占比4.45%,規模在200人以上的民營企業占比僅0.74%,人才短缺制約著大多數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
參與重大項目政策環境仍需改善。雖然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政策環境有所改善,但當前各領域、各部門聯動不夠緊密,手續繁瑣辦事拖延現象仍有存在。與此同時,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創新協作生態,技術創新協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尚不清晰,企業融資成本高、部分關鍵信息獲取不對稱、部分行業壁壘難以打破等問題依然存在。此外,新領域日新月異,新業態不斷涌出,新技術層出不窮,創新成果的數量、規模和種類急劇增加,對創新成果產權保護提出了更大挑戰。如何完善產權制度也是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需解決的問題。
民營企業已成國家創新生力軍,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完善政策支持,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企業創新實力;做好鏈接國企民企以及科研機構各主體的有組織科研。
(作者分別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