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砌蟬花粘碧草,風檐螢火出蒼苔。”當耳邊的蟬鳴蛙聲愈發明顯,拂過臉龐的微風也夾雜著燥熱的溫度,說明此時已進入了炎熱的仲夏。6月21日,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如期而至,宣告著將迎來酷暑。
據《恪遵憲度抄本》中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之名由此而來。而早在公元前七世紀時,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在古代,夏至又稱“夏節”“夏至節”,人們對于夏至的重視,不遜于一些傳統的節日。
(相關資料圖)
古時,人們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意思是指,夏至日陽氣盛極到頂,故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夏至過后陰氣生,雄性的夏蟬感知了便鼓翼而鳴;喜陰的藥草半夏,夏天過半后才生長,故名半夏。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
蟬,在不少人眼中是夏日的代表。當耳邊捕捉到第一聲蟬鳴時,意味著炎熱的夏日已然到來。當我們的目光回望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古人早已賦予了蟬獨特的意象,以蟬寄托靈魂飛天的心愿,同時認為蟬餐風飲露為生,將其視為高潔的象征。
可在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知名昆蟲學家趙力的述說中,蟬鳴不僅僅只出現在夏日。早在今年的孟春三月,他就在成都的龍泉山中聽到了第一聲蟬鳴。
夏至蟬始鳴 不是只有夏天才能聽見蟬鳴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在唐代詩人元稹筆下,可見蟬鳴的聲音是來自夏日的。古時,人們又把蟬稱為蜩,其大而黑,叫聲清亮而稠長,又因聲音像是“知了——知了——”,又有“知了”的俗稱。
夏日煩悶,當人們在午睡時被聒噪的知了吵醒,于是將其視為夏日的代表,就連古代的節氣物候,都記載夏至的第二候為“蟬始鳴”。可趙力表示,實際就成都地區而言,早在春分的時候就有蟬開始鳴叫了。“我記得是今年3月8日,我在龍泉山聽到了今年第一聲蟬鳴。但是也僅僅只聽到一只蟬在遠山深處鳴叫的聲音,并不是大片的。等溫度逐漸升高以后,青城山腳下的一些蟬叫聲才逐漸響亮起來。等到各種蟬都在森林中鳴聲此起彼伏,吵得人聒噪不安之時,要等到七八月份了。實際上,這是一個逐步變化的過程。”
其實,不光是蟬鳴。人們對于夏日的聽覺印象中,自然也少不了池塘中的蛙聲一片。趙力解釋說,其實青蛙鳴叫的聲音也遠不止夏日,在春日也可以聽到此起彼伏的蛙聲。“古人感受到的物候變化,可能更多是來自身邊,是他們能夠直接觀察到的。但離他們較遠的山林之間的氣候變化,感知可能沒有那么敏銳。”
雖說蟬鳴不止夏日,但在盛夏炎暑中,蟬聲總能給人帶來大自然的野趣。“夏天確實是蟬最熱鬧的時候,在山里邊叫聲震耳欲聾。”趙力說。
詠蟬佳作多 蟬被視為品行高潔的代表
“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贊頌屈原有著如同蟬一般高潔的品性,就像蟬脫殼一般擺脫污穢的環境,超脫世俗之外。
其實,與當下人們在夏日覺得煩躁的蟬聲而言,歷史中的文人墨客,多將蟬視為高潔的化身。《荀子》云:“飲而不食者,蟬也”,當古人看到蟬在樹上吸取樹汁,認為蟬“飲食清潔”,進而引申出高潔的道德情操,可謂出淤泥而不染。
倘若要說起更久遠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們就注意到了蟬這一生物。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遺址中都有發現玉蟬,也就是蟬型玉制品。商周的青銅器上大量裝飾蟬紋,西周虢國墓地更出土了精致玲瓏的玉蟬,充分體現了虢國貴族對玉蟬的喜愛和對蟬寄予的美好愿望。到了漢代,人們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于是將玉蟬放于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隨著歷史的腳步滾滾向前,蟬因不食五谷、不食穢物,餐風露宿、棲身高潔的品質,向來被文人志士所稱道,更有不少遷客騷人借蟬詠懷,歷代詠蟬的佳作也頗多。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一首《蟬》寫道:“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其中贊頌了蟬的清高風雅和不同凡響的品德,更暗喻自己品格高潔。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詩,是其身陷囹圄之作,其中的“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將自我高潔表露無遺。此外,還有李商隱所作的《蟬》,這三首詩一起被稱為“詠蟬三絕”。相較之下,李商隱的詩作更融入了本人的人生境遇,通過寫蟬來寫自己,也寄托了自身高潔的品格。
此起彼伏的蟬鳴雖讓人更感夏日煩悶,可關于夏天的記憶,總是炙熱而鮮活的。是畢業季時與老師同窗告別的眼淚不舍,也是人生奔向下一階段的未知期待。在耀眼的驕陽、冰爽的西瓜,還有絢爛的夏花中,享受夏日美好的奇遇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