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織”起了下水道的網絡;上世紀70年代,城市建設就開始為文物保護“讓步”;為保護和展示考古遺址,文物部門在遺址上建起了博物館……今年國際檔案日,北京市檔案館面向社會新開放9個全宗共24398件檔案。
這些檔案大部分形成于1949年至1991年,揭秘了北京在市政建設、軌道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大事小情。
細解京城下水管建設史
【資料圖】
新開放的檔案折射出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其中不少與“水”有關。一份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的檔案,記載了1956年北京市下水道的基本情況,不僅細解了當時的管網現狀,還提出了下水道建設中的問題。
在這份泛黃的檔案中,略微模糊的字跡描繪了當時北京下水道的發展史:為適應首都建設發展的需要,從1949到1954年,市政府在市民的熱情協助下,除修復了287公里的舊下水道外,還修建了243公里的新下水道,是民國時期修建下水道的60倍。“由于進行了巨大的下水道建設,北京的排水系統已初具規模,因而改進了環境,痢疾、霍亂、傷寒等流行病發病率已大為降低。”
細讀檔案,還能發現當時建設下水道遇到的一些困難。比如,截至1954年底北京地下水道總長度530公里,所承擔的受水面積約為全市總面積的30%左右,其中市郊部分約為20%,“下水道設施雖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但還不能滿足市郊建設發展的需要”。
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同頻”
一批文物修繕規劃、考古發掘報告首次公開,講述了北京為保護文物所做的努力。
1979年11月,當時的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關于對五塔寺、白塔寺、大鐘寺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整修及開放問題的報告”,提出要回應市民呼吁,滿足大家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分別在五塔寺、白塔寺、大鐘寺、西黃寺、大覺寺五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文物保管所,對五處文物進行修繕并盡早開放。
檔案中不僅詳細列出了每一處文保單位計劃展出的內容,還提出了亟須解決的騰退問題。比如,五塔寺由園林局所屬西郊動物園的綠化班使用,還搬進了幾戶住家,報告中寫道:“均請責成園林局動員遷出,并由該局和動物園負責安置”。大鐘寺則被3家單位占用,前院由“第二食品廠”占用,后院由市文物商店占用殿堂,另外院內山門附近寺廟基址上也建起了一家廠房,為了配合文物保護工作,相關單位都要逐步遷出。
還有一件1979年的檔案,記錄了豐臺區大葆臺西漢墓遺址博物館的籌建細節,該遺址是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座“黃腸題湊”葬制的西漢諸侯王墓,“這種形制的墓葬,過去只見過文獻記載,未見過實物。現存彩繪車馬坑也是不多見的。”
婚姻登記檔案市民查閱最多
今年,市檔案館與16家區級檔案館在已有婚姻登記、知青上山下鄉、知青返城、知青子女入戶、招工、調動等門類基礎上,新增了復轉軍人、獨生子女兩類民生檔案,可實現跨館查閱、異地出證。
以往哪類檔案市民查閱最多?市檔案館利用處副處長李嵋介紹,最近兩年,到市檔案館查閱婚姻登記檔案的市民占比最多,特別是小客車搖號開始以家庭為單位后,來查檔的市民就更多了,“每年5月份配置新能源指標,6月、12月配置普通指標,臨近這幾個時間節點,來館查閱利用婚姻登記檔案是最多的。”
前不久,市民劉女士就因為要申請小客車搖號,到市檔案館查閱婚姻登記檔案。“我搖了好多年的普通小客車指標,一直沒搖上,今年和愛人以家庭為單位申請了新能源小客車指標,沒想到就搖上了。”劉女士說,在審核申請信息時,夫妻倆遇到一件“尷尬事”——因為兩人是在2000年之前結的婚,結婚證上的身份證號還是15位的老號碼,和現在18位的身份證號不匹配。利用市檔案館的跨館查閱功能,她成功開具了結婚登記證明,“工作人員用電腦就能直接查到檔案信息,結婚證明、婚檢證明全都有,5分鐘就幫我復印好了。”
此外,市檔案館還收藏了1995年之前教育部門留存的畢業生分配名冊,記錄了每年高校匯總的畢業生分配名單。李嵋說,不少1995年之前畢業的“老畢業生”會來調取當年的檔案,解決退休認定工齡、補齊人事檔案信息等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