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大概都聽過孟達這個名字,歷史上的他一生中先后三次反叛,經歷堪稱傳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屯兵在東三郡的魏將孟達,就憑借地利之便暗中與諸葛亮、孫權等人頻繁勾連。而對蜀漢而言,孟達與東三郡本不需要諸葛亮費勁爭取。因為孟達本身就是劉備入蜀的元勛功臣,而東三郡也曾為劉備集團所擁有。既然如此,孟達此時又為何會為曹魏效命呢?
【資料圖】
孟達叛逃,與劉備的養子劉封有著直接關系。劉封與孟達共同駐守東三郡地區,但兩人的關系很差。二人背后,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地域集團。劉封仗著自己是劉備的養子,經常欺凌孟達,并奪其鼓吹。后一件事,即孟達叛逃的導火索。鼓吹被奪后,孟達又驚又怒,攜部曲投降曹魏,并引魏將夏侯尚、徐晃來攻東三郡。申氏兄弟見狀,也倒戈降魏,獨木難支的劉封最終敗退而走?;蛟S,此時的他并沒有意識到,鼓吹對于一員武將的重要性。那么,“鼓吹”到底是什么呢?
鼓吹的重要意義在于天子的賞賜
“鼓吹”之名始見于漢代,但它的起源卻莫衷一是。據《宋書·樂志一》記載:“鼓吹,蓋短簫鐃哥。蔡邕曰:‘軍樂也,黃帝岐伯所作,以揚德建武,勸士諷敵也?!吨芄佟吩唬骸畮熡泄t愷樂。’”據此,有學者認為鼓吹起源于中國本土,是上古時期軍樂的一種流變。但也有學者認為,鼓吹非中原舊有之聲調,而是出自“夷樂”或“北狄樂”。不論哪種說法,至遲在西漢初期,鼓吹就從邊軍進入宮廷,為皇家所壟斷。漢武帝時,鼓吹作為宮廷音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天子出行的儀仗隊;而在貴族宴飲中,也經常能見到它。當然,隨著使用場合的不同,鼓吹的配置也會進行相應更改,或增刪樂器種類,或調整儀仗隊的規模。
除此之外,鼓吹的另一重要用途,就是作為天子的賞賜。被賜予鼓吹的對象可分為兩類:一是賜給番邦外屬,對其籠絡。漢武帝時期,“南越七郡,皆給鼓吹”。三國時,鮮卑大人泄歸泥率眾降魏,被魏明帝曹叡加封為歸義王,賜幢麾、曲蓋、鼓吹等信物,可謂榮寵加身。二是將鼓吹賜給親信或有功之臣。周瑜初投孫策,后者大喜曰:“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于是給兵二千人、騎五十匹,又賜鼓吹,“贈賜莫與為比”。另外,鼓吹有時也用于貴族大臣的喪葬之禮。據《三國志·龐德傳》注引王隱《蜀記》記載:“鐘會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喪還葬鄴,冢中身首如生?!辩姇霉拇涤嫷率谆剜挸前苍?,這一說法曾遭到史學家裴松之的反駁,他認為龐德戰死樊城,尸首不應當在蜀地。不過,使用鼓吹為大臣送葬這一現象,在當時應是很常見的。
既然鼓吹是天子、主公所賜,那它自然代表著武將的個人榮譽。孟達迎劉備入蜀有功,被賜予鼓吹再正常不過。劉備定成都后,以孟達為宜都太守,屯兵秭歸。秭歸扼守荊州入蜀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孟達能鎮守此地,足見劉備對他的信任。然而,自從前往東三郡后,他便處處受劉封排擠,就連主公賞賜的鼓吹也被奪走。如此一來,孟達自然驚怒交加。隨著孟達的叛變,東三郡重入曹魏。劉封此舉,不僅讓自身走上了絕路,也令諸葛亮《隆中對》中“跨有荊、益”戰略構想的實現變得困難重重,可謂間接改變了蜀漢國運。
天子信物成為武將的榮譽象征
皇帝、主公的賜予,本質是皇權特許,所以天子信物能成為武將的榮譽象征。在兩漢三國時代,還有一些天子信物擁有類似職能;更有甚者,可代天子行事,臨時掌握生殺大權。
泄歸泥受封歸義王時,不僅被賜下鼓吹,還有曲蓋與幢麾。所謂“曲蓋”,?形似“傘狀”,裝飾華麗,也用于儀仗隊中,早在戰國時,它就是將帥的標志之一。漢代時“有軍號者賜其一”,仍被軍中諸將使用。吳五鳳二年(255),東吳名將留贊隨軍出征,半路發病。后遇魏軍追擊,留贊自知不敵,便解下象征身份的曲蓋、印綬,將其交給侄子后,自己卻以身殉國。
幢,是一種圓桶狀的旗幟,可號令三軍。在古代,幢一般被視作吉祥和勝利的象征。故而被天子寄予厚望的武將,都會被賜下幢,以示榮寵。麾,即主將用來指揮的旌旗,后引申為將帥本人;因為主帥的部將一般也有資格站在帥旗之下,因此也被稱作主帥的“麾下”。通過曲蓋與麾的位置,可以輕松找到主帥,關羽斬顏良時,便多虧它們的指引。
與之相比,假節擁有的權柄更高。所謂“假”,唐顏師古釋為“權以給之,不常與”,說明它是臨時性質的持節?!肮潯?,即節杖,是一根七八尺左右的竹杖,頂端裝飾有旄牛尾。盡管材料普通,但節畢竟是天子賜予,象征著國家與天子的威嚴。西漢時,蘇武被匈奴扣押,仍持節牧羊,以示忠貞;漢末太傅馬日磾被袁術奪走“節杖”后,不堪其辱,乃憂憤而死。需要指出的是,漢末雖常見“假節”之名,但因為亂世動蕩,持節往往常置,故不再是臨時性質。在正式場合,“假節”也被稱“持節”或“使持節”。
假節時又被授予黃鉞者,稱“假節鉞”,擁有更大權柄。曹休攻皖城時,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可假黃鉞。諸葛亮北伐時,后主劉禪也親賜黃鉞,“付之以專命之權”。而在曹魏,除了權傾一時的曹操、司馬懿等人,有資格假節鉞者,就只有負責各戰區軍事的都督了,如夏侯尚、曹休、滿寵等人。在特殊場合下,“棨戟(即涂油漆的木戟)”也能發揮出“斧鉞”的職能。又按《后漢書·輿服志》:“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劍,持棨戟為前列?!痹诟鄷r候,棨戟仍用于儀仗隊中,用來彰顯官員的排場和榮譽。及至唐代,許多高門世族還有在門口立戟的習慣。如王勃《滕王閣序》中便有“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之語。
總之,天子信物意義非凡,對臣子而言,這份個人榮譽也需要他們維護。孟達失鼓吹,驚怒而反;夷陵之戰后,蜀大將黃權投降曹魏,并主動向曹丕獻出印綬、棨戟、幢麾、牙門等信物,就表示歸降、順服之意了。
文/瀛洲??停ㄎ氖穼W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