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人們對旅行難免有一種向往憧憬之心,今人如此,古人也一樣。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如果在遙遠的古代,想出一趟遠門可是十分困難的,但即使如此,還是有著不少的“旅行達人”。
(資料圖)
周穆王,最具傳奇色彩的“驢友”
古代的知名“驢友”可不少,但要評選一個先秦時期最牛的“驢友”,那“周穆王”絕對是熱門候選人之一。
周穆王又被稱作“穆天子”,他是西周的第五位君主,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帝王。周穆王即位時已經50歲了,但是他輝煌的事業卻仿佛才剛剛開始。
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穆天子傳》記載了周穆王的主要事跡:御駕親征多次,包括北征犬戎?、西征昆侖、東伐徐戎等等,在這些戰爭中,他都取得了勝利。傳說“穆王東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里,西征億有九萬里,南征億有七百三里,北征二億七里”。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自然都帶有神話和夸張的色彩,但也能證明穆王的活動范圍是多么的廣。
在取得了一系列的戰爭勝利之后,周穆王開始了自己最浪漫的一次旅行。大約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公元前960年左右,周穆王以造父為車夫,以造父進獻的八駿神馬為御駕,一路西游至西昆侖,見到了至高無上的“西王母”。周穆王和西王母相處甚歡,在瑤池邊上擺下筳宴,吟酒作歌,互吐衷情。
按照《穆天子傳》中所述,周穆王西游來回行程三萬余里,歷時五百多天,而且詳細記錄了日期、方向等情形。可是如果真按照故事中所說的里程,西王母之國應在西亞或歐洲。近年來有學者指出,先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現在的77米長。因此,西王母之國應該在今甘肅、新疆一帶。
按照《史記》中的記載,周穆王50歲繼位,在位55年,壽命高達105歲,但是也有不少學者對這個記載表示質疑。不過這些都不影響周穆王的傳奇色彩,周穆王也無疑算得上是先秦最牛的“驢友”之一。不過遺憾的是,由于頻繁的征討和旅行,穆王常年不在朝堂,使得朝政松弛,自他之后,周王朝便開始由盛而衰了。
孔子,十四年周游列國
當然了,周穆王只能算是先秦諸多驢友中的杰出代表,我國古代的知名驢友還有很多,比如孔子。孔子曾在魯國擔任要職,后來受到排擠,同時為了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張,他決定離開魯國,開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國生涯。
天子出門旅行,有御駕和專業的車夫,而孔子走這么遠的路,自然也需要交通工具。孔子的交通工具極有可能是馬車。孔子年輕時曾經前去拜訪老子,所乘坐的就是“一車二馬”,還有一童一御,“御”即駕駛馬車的人,當時為孔子駕車的是他的學生南宮敬叔。因此,可以推測,孔子周游列國,應該也是乘坐馬車的,或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以馬車作為交通工具的。
孔子在外旅行數年,不僅十分勞累而且危險系數極高。比如,孔子在鄭國的時候曾經與弟子走散,只好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后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犬。
子貢聽了,知道這人是孔子,最后和孔子會合了。后來,子貢把鄭國人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坦然地笑著說:“外貌都是細枝末節。不過說我現在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的確如此!的確如此啊!”
顛沛流離十四年后的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魯國的正卿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有人文學采風,有人搞學術研究
有的驢友出門旅行就不像孔子這樣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完全只是為了怡情悅性,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而已。比如南朝時的旅行家謝靈運,他常常與朋友們出門遠游。在游覽之余還不忘了創作,最終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一派。為了旅行,他還專門發明了一種人稱“謝公屐”的登山鞋,也就是一種有齒木屐,這可算得上是最早的旅游鞋了。
此外,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既是詩仙,也是一位“旅行家”。他從24歲開始出門遠行,所游覽過的風景名勝都是他重要的創作來源。“詩圣”杜甫也是一位“旅行達人”,人們一提到杜甫,就會想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詩歌正是杜甫游覽泰山期間所作的。像這類文學家的旅行,更像是一種“文學采風”活動。如今透過他們的詩歌,那些旖旎風光似乎就躍然紙上了。
有的驢友出門旅行,則是為了搞學術研究。比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他從20歲開始深入民間尋幽探古、采集了大量的歷史素材,這些都為他日后編撰《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少年時就愛好旅行,他一生足跡遍及如今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他每到一處,都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后來,他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撰寫了長達四十卷的《水經注》,這也成為了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有的驢友,則朝著戈壁荒漠的方向出發。比如漢代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張騫,他兩次奉命出使西域,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引進了大量物種回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唐代的玄奘法師,他從長安出發,經由西域前往印度取經,最終帶回了657部梵文佛教書籍回到長安,完成了世界史上一次最偉大的宗教旅行。此外,他還將路途見聞整理成《大唐西域記》,這也成為后世的神話小說提供了重要素材。
汪大淵,東方的“馬可·波羅”
有的旅行家,則對大海充滿了無限暢想。一提到中國的海上旅行家,大家可能會第一印象想到鄭和。明朝的航海家鄭和奉命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28年間七次揚帆遠洋,經三十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世紀以上。可實際上,在比鄭和早70多年的元朝時期,中國就有一位優秀的航海家,他的旅行經歷,可一點兒都不亞于鄭和。
與鄭和代表官方的航海活動不同,汪大淵完全是一位草根旅行達人。汪大淵隆興路(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汪大淵年少時便向往著出門遠游,后來,他來到了當時的國際大都市泉州。一到泉州,汪大淵便被泉州的繁華景象所震撼和吸引,并產生了要到海外探險的愿望。
元至順元年(1330),汪大淵還是個20歲的小伙子,便開始了自己的首次遠航。他的出發地點是泉州港。出發之后,汪大淵一行人繞過馬六甲海峽,沿著印度半島向西進入波斯灣。出波斯灣后,又沿阿拉伯半島經亞丁灣進入紅海,抵達了位于沙特的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再往后,汪大淵還借道埃及,沿著地中海抵達非洲西北角的摩洛哥,之后沿道返程,并于元統三年(1335)返回泉州,歷時5年。
第一次出海后還不過癮,過了兩年,汪大淵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遠航,出發點還是泉州港。這一次,汪大淵游歷了南洋群島、印度洋西岸等地,兩年后才返回泉州。汪大淵披荊斬浪的兩次航行,航程數萬里,涉足220余個國家和地區。
汪大淵為何要下海環游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走遍天下的情懷嗎?這或許還不夠,有后世學者考證,汪大淵《島夷志略》里列舉了許多各地的土產和貿易貨物,由此推測,汪大淵或許是一名商人。
更令人驚奇的是,后世有學者認為汪大淵還是最早到達澳大利亞大陸的航海家之一。《島夷志略》中有關于“麻那里”的描述,學者考證,“麻那里”是馬來語的音譯,所指的是現在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附近。《島夷志略》中對該區域風土人情的描述也與澳大利亞北部的原始生態十分相似。以汪大淵游覽地域之廣泛,說他到過如今的澳大利亞,這也不是小概率事件。作為一位民間航海家,后世將汪大淵譽為“東方的馬可·波羅”,一點兒也不為過。
徐霞客,最牛驢友舍我其誰
提到歷史上最有名氣的驢友,大家大概第一時間便會想到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旅行家。明朝的萬歷十五年(1587),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愿為官,只喜歡到處游覽山水景觀。徐霞客受此影響,少年時便立下了“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游歷四方的夢想能夠實現,離不開母親王孺人的支持。徐霞客的父親去世后,他很想外出探訪名山大川的奧秘,但因為母親年邁,始終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反而積極鼓勵徐霞客安心遠游。萬歷三十六年(1608),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于正式出游,但主要集中在離家不遠的風景名勝。
后來,由于母親年事已高,徐霞客準備回家侍奉母親。可母親王孺人為了表示對他的支持,竟決定和兒子一起去旅游。當然,仍然是短途旅行。第二年,徐霞客的母親去世,徐霞客暫停了出游計劃,在家守孝三年后,才再次踏上征程。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中度過的。
徐霞客在沒人資助的情況下游歷考察三十多年,先后進行了四次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晚明局勢動蕩,盜賊蜂起,徐霞客在路上曾多次遭遇強盜。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禎九年(1636),已經50歲的他由贛入湘,結果第二年的二月在湘江遇到強盜,他不得不赤身跳水逃走,脫險后一無所有,最后向同鄉好友金祥甫借貸二十兩銀子才得以繼續自己的旅行。到了四月,他到了湖南耒陽附近時再次“蔬米俱盡,而囊無一文”,最后友人劉君贈送了他綢布一方,他在村子里和村婦換了四筒米才勉強渡過難關。最終,徐霞客于崇禎十三年(1640)到達云南騰沖。遺憾的是,他在騰沖不幸身患重病,以至于雙腿不能行走,最后由地方官員雇轎子送回了江蘇老家。
徐霞客在旅行中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可無論如何,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54歲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徐霞客游記》經好友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內容包括他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農業、礦業等各方面的信息,直到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和文學價值。
從古至今,出門旅行都是令人心馳神往的事情。但從古人們的出游事跡也可以看出來,出遠門旅行也有一定風險,尤其是前往一些偏僻冷門的景點,一定要做足充分的準備才行。好在如今科技發達了,人們的出行條件也好得多了,在旅途中也少了許多的煩惱,可以盡情地游覽大好山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