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當前正值旅游高峰,各大景區又現“人從眾”模式,文創雪糕迎來銷售旺季。但與此同時,難吃、太貴、雷同之類差評也不少。
取一個標志性景觀,做成一支高顏值雪糕,這便是市面上大多數文創雪糕的樣子。對廣大消費者來說,文創雪糕好不好吃倒在其次,關鍵是背后突出的社交價值。有了它的點綴,朋友圈的照片就不愁沒人點贊。對于景區來說,文創雪糕是一筆不錯的生意。一根動輒二三十塊,甚至超過了不少景區的門票價格。
文創雪糕遍地開花,槽聲漸起同樣不容忽視。所謂文創,既要有文化,也要有創意。反觀市面上的大多數產品,好似套娃一般,創意含量著實稀薄。從這家的荷花,到那家的古塔,不過是一個模子的區別。稀缺性不再,文創自然“泯然眾人矣”。拉長視野不難發現,這其實是景區“創意不足,惰性有余”的最新反映。回想這些年,從湘繡、蘇繡、蜀繡在南方景區扎堆,到膠帶、書簽、冰箱貼擠滿禮品柜臺,哪個不是一家創新、多家模仿?倘若此風長盛,且不說消費者要用腳投票,帶頭創新的景區也會熱情漸消,最終挫傷的則是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創沒創意,癥結何在?在筆者看來,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模糊是很重要的一點。文創產業是典型的“創意密集型產業”。一款現象級產品的誕生,離不開創作者的鉆研和智慧。這種心血屬于智慧成果,理應受到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一系列知識產權法律的綜合保護。但從現實來看,文創產品的盜版侵權門檻低,一些從事文創產品開發的主體知識產權運營管理能力仍有限,而且保護文創知識產權存在立案門檻高、證據固定難、訴訟時間長、專業度要求高等局限。正是這些現實痛點,引得不少人不愿創新,只想躺贏,進而導致贗品泛濫。
觀察近些年的旅游市場,“文化+”是一大趨勢。“詩”和“遠方”更好聯結,不僅給游客帶來新體驗,也帶動形成文旅市場新的增長點。這個意義上,實現文創產品的持續創新,不僅是一個景區的自我探索,也會成為整個行業良性發展的破題之舉。談到故宮文創的借鑒意義,前院長單霽翔坦言,各大博物館在研發文創之前,需要摸清家底,提取那些可以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元素。應該看到,但凡能成為旅游景點的,基本上都有一筆可以挖掘的文化礦藏。希望更多景區能夠沉下心來,打破模仿的慣性思維,多多從自己的家底中尋找創新的可能。這或許需要一個打磨的過程,但引領風尚的收益一定大過盲目跟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