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源自古印度的窣堵坡,原是佛祖涅槃后安放、供奉舍利的大圓冢,在犍陀羅貴霜王朝時期發展出帶有多層基座的造型。傳入中國后,佛塔與華夏本土的樓閣形式相結合,衍生出各種類型的中國式佛塔,又稱浮圖、寶塔,因其體量崇高,往往成為所在城鎮和郊野最醒目的標志性建筑。
一些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常以寶塔作為主景,如蘇州虎丘的云巖寺塔、無錫錫山的龍光塔、杭州西湖的保俶塔和雷峰塔。清代的皇家園林中也大量興建佛塔,如清漪園后山花承閣和香山靜宜園宗鏡大昭之廟所建琉璃塔,玉泉山靜明園南峰所建玉峰塔、北峰所建妙高塔,避暑山莊平原區所建永佑寺舍利塔,均為御苑里的經典建筑。其中最具特色、最為人熟知的,當屬順治八年(1651)在北京西苑北海瓊華島上所建的白塔。
北海白塔屬于藏傳佛教覆缽式喇嘛塔性質,與元代來華的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的大都妙應寺白塔和五臺山塔院寺白塔是同一類型。這座塔高約36米,由正方形基座、三層圓臺、形似瓶缽的塔身、十三層相輪以及頂部的華蓋、塔剎六部分組成,通體潔白,比例勻稱,造型優美,位于瓊華島假山之巔,使得延續金元明三朝的“仙山瓊閣”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
(資料圖片)
乾隆帝南巡期間,熱衷于圖寫江南名園勝景,回京后在各大御苑里加以仿建,其中也包括江南的著名佛塔,如靜明園玉峰塔的造型就仿自鎮江金山寺的慈壽塔。他非常喜歡杭州的六和塔和江寧(今江蘇南京)報恩寺的琉璃塔,曾下旨以這兩座佛塔為原型,在清漪園萬壽山延壽寺和北海大西天各建一座類似的高塔。不料乾隆二十三年(1758),兩座高塔都發生了重大事故——萬壽山塔坍塌,大西天塔失火被焚毀,原址后來改建佛香閣和琉璃閣,這可算作兩次未遂的寫仿。
值得一說的是,江南名城揚州的瘦西湖畔也有一座白塔,卻以北海白塔為原型而建,這是南方園林模仿北方園林的罕見特例。
瘦西湖位于揚州城西郊,原名保障湖,是由歷代城壕串聯而成的帶狀水系,與京杭大運河相通,碧水悠悠,沿途亭臺、寺廟、橋梁宛轉相接,風景美不勝收。在五亭橋南面的一個島上,坐落著一座佛寺,本名法海寺,傳說始建于元至元年間,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時造訪,賜名“蓮性寺”。
這座佛寺的山門之內有大殿,其中供奉三世佛像,所有佛像均出自蘇州名匠之手。白塔建在大殿后的一個高臺上,周圍松柏交蔭,苔蘚蒼然,乾隆帝曾作詩曰:“一朵花宮結凈因,周環綠水漾波新。歌臺畫舫何妨鬧,恰是亭亭不受塵。”
至于白塔的始建時間,并無明確記載,本地文史專家根據相關詩文,推測應在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間,也就是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之前,是揚州鹽商為了迎接皇帝臨幸特意集資建成。
徐珂的《清稗類鈔》記載了此塔興建時的一則逸聞:“高宗巡幸至揚州,時江某為鹽商綱總,承辦一切供應。某日,高宗幸大虹園,至一處,顧左右曰:‘此處頗似南海之瓊島春陰,惜無塔耳。’江聞之,亟以萬金賄近侍,圖塔狀。既得圖,乃鳩工庀材,一夜而成。次日,高宗又幸園,見塔巍然,大異之,以為偽也。即之,果磚石所成,詢知其故,嘆曰:‘鹽商之財力偉哉!’”
按照這個說法,乾隆帝南巡至揚州,途經蓮性寺所在的小島,隨口說這里很像北海(不是南海,《清稗類鈔》寫錯了)的瓊華島,只是缺了一座白塔。鹽商江某聽聞此事后,以重金賄賂皇帝身邊的侍從,請他畫出北海白塔的圖樣,然后緊急召集工匠,搬運材料,連夜在島上建起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帝又過來,看見巍峨的白塔,相當詫異,以為是假的;近前一看,居然是用磚石砌筑的真塔,他詢問了一下事件的經過,感嘆道:“鹽商的財力真的是太大了。”
這則逸聞過于戲劇化,如此規模的白塔絕不可能一夕建成,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史實依據——文中提到的鹽商“江某”名叫江春,字穎長,號鶴亭,安徽徽州府歙縣人,執掌廣達鹽號,長期擔任兩淮鹽業總商,富甲江南。乾隆帝六次南巡,在揚州地區都由江春組織迎駕,他捐獻、募集的資金總額超一千萬兩白銀,令龍心大悅,曾當面親賜荷包,兩次臨幸其所居別墅,并先后誥授內務府奉宸苑卿、布政使、光祿大夫等頭銜,賞頂戴花翎,榮寵無限。這座白塔是江春和其他鹽商為乾隆帝精心奉上的禮物,工程量不小,至少需要數月才能完成。
民間還傳說鹽商為了趕進度,耗時一夜,先用鹽堆出一座白塔,好讓乾隆帝遠遠看一眼,然后再用磚石重砌。這個說法就更靠不住了。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有個產鹽區確實用鹽來建房子,但工藝特別,需要先行制作結實的鹽磚,而且所建房子的規模有限。江南地區并未掌握此項技術,用鹽直接堆出一座高塔,這就好比聚沙成塔,純屬神話。
清代文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對瘦西湖白塔有詳細的記載,注明此塔“仿京師萬歲山塔式”,又載“中建臺五十三級,臺上造白塔,塔身中空,供白衣大士像。其外層級而上,加青銅纓絡,鎏金塔鈴,最上簇鎏金頂。寺僧牧山、開山,年例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燃燈祈福”。順治帝曾下旨,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北海瓊華島從山下到白塔塔頂全部燃燈,夜間觀之恍如星斗,大隊喇嘛在此誦經祈福,吹大法螺,擊鼓,直至深夜。瘦西湖的蓮性寺也有類似的燃燈習俗,定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
瘦西湖白塔高27.5米,相當于北海白塔高度的四分之三;下承底座臺基,兩側設五十三級臺階,之上為折角十字形平面的須彌座,每面雕有三個佛龕,再上為三層圓臺、寶瓶塔身和相輪,最上為華蓋和塔剎。整體輪廓較為瘦高,塔身偏小,更顯秀美,符合南方園林的氣質。對此,著名園林學者陳從周先生評價道:“(瘦西湖白塔)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從東面的湖上看過來,瘦西湖白塔與水中央的五亭橋一豎一橫,相得益彰,堪稱整個瘦西湖最著名的景點。
此外據《揚州畫舫錄》,瘦西湖白塔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進行修繕。當時,蓮性寺的住持傳宗敏銳地發現此前于正午時分從一間房屋左窗第二道縫隙投入的塔尖的影子,現在卻從右窗第二道縫隙投入,由此擔心塔身不直,讓工匠調整了一下。
如今,北京的北海和揚州的瘦西湖都是旅游勝地,兩座白塔遠隔千里,金頂相望,血脈相連,為中國園林史譜寫了一段佳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