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是紫蘇。紫蘇莖葉紫色,可供藥用和食用,能行氣活血、解魚蟹之毒等。入藥部分以莖、梗、葉、子為主。葉可食用。種子榨出的油,名蘇子油,也可食用。紫蘇還有防腐作用,可作香料。
紫蘇,以神秘的色彩、獨特的芳香,揚著沉著、堅毅與安寧。
以蘇為姓,也早將紫蘇的品性與氣質融在身心中。
(資料圖片)
蘇,生動而來
蘇的到來,頗為生動。
作為漢語常用字,蘇最早見于金文。篆文和繁體“蘇”字由“艸”和“穌”構成。“穌”是“蘇”本字,意思是死而復生。蘇的原義指用樹枝或稻草穿過魚鰓提魚,這樣的魚在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落水復活,后延伸至復活,恢復知覺與活力。故蘇的意思是指能使假死之人活過來的草本植物,即能解魚蟹之毒的紫蘇。
紫蘇的初始,就這樣彰顯出新鮮的活力和張力。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也概括得很清楚:“蘇從穌,音酥,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曰紫蘇者,以別白蘇也。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
李時珍指的白蘇,也叫荏,在古書上為葉片全綠的植物,與葉作兩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紫蘇有細微區(qū)別,如白蘇的花通常為白色,紫蘇的花通常為粉紅或紫紅色;白蘇被毛通常稍密,果萼稍大,香氣亦稍遜于紫蘇。但紫蘇、白蘇都屬荏類,都是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現(xiàn)代很多學者更是認為白蘇是紫蘇因栽培等原因而導致的變異,加上兩者性味歸經(jīng)及功效類似,故常被合并為同一種植物,不作特殊區(qū)分。
這別稱荏、桂荏的本草兒,就佇立于年華的首端。漢語詞語“荏苒”,就是人們借這柔嫩裊娜的草木,來寄托獨特而細膩之情感的。時間總在日漸過去,時光也總是容易流逝,那猶如荏草于萌發(fā)之時的嬌柔風貌,多么令人留戀和珍惜。“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紫蘇,開啟了與時間的象征關系,飽含著獨特的人文沉淀。
于是,古人對紫蘇情有獨鐘。紫蘇的身邊,也圍繞著很多故事,最被津津樂道的是東漢末年醫(yī)學家華佗與紫蘇的故事。這故事里,華佗從小水獺身上發(fā)現(xiàn)并琢磨出了紫蘇的醫(yī)藥功效。
那年夏天,華佗帶著徒弟在河岸上采藥,忽然聽見河灣里嘩啦直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小水獺逮住了一條大魚。小水獺把大魚叼到岸邊,連鱗帶骨通通吞進肚里。一下子,它肚皮撐得像鼓一樣,一會兒爬,一會兒竄,一會兒一動不動,一會兒翻滾折騰。看到這兒,華佗想,小水獺一定是撐得難受了。沒多久,華佗看見小水獺爬到岸邊一塊長滿紫色草兒的地方,吃了些紫草葉,又爬了幾圈,就跳跳蹦蹦地回到河邊,潛入河中,舒坦自如地游走了。
華佗明白了,是那紫色草兒幫了小水獺呢。魚屬涼性,小水獺又吃得太多,傷胃傷氣,胃不和,氣不順,則身不安。吃過紫色草兒之后就感覺舒服了,說明紫色草兒性溫,能行氣寬中、益脾宣肺,治療胸腹脹滿等癥。“真是‘紫舒’呀。”華佗不禁喚出聲來。他把紫舒加工成丸劑、散劑等,給人治病。后因音近的緣故,“紫舒”也被喚作“紫蘇”。
其實,蘇,天生就是紫蘇呀。在華佗之前,人們就熟知并喜愛紫蘇了。那葉子的紫色帶來的紫氣東來一般的吉祥之感,和橢圓形狀帶來的圓融之態(tài),都讓他們充滿崇拜和敬仰。他們將紫蘇定為氏族的原始圖騰、族徽和名稱,所居之地稱為蘇,也稱為有蘇,建立城堡稱為蘇邑,蘇邑發(fā)展為蘇國。
那時的蘇國,遍地紫蘇。紫蘇那詩意的名字,神秘的色彩,息息相扣,環(huán)環(huán)而生,仿佛夏日斜陽下飄然而立的佳人,空著盈盈玉手,等待有心之人,柔柔來握。蘇姓,也在這樣的氛圍中產(chǎn)生。
蘇,蓬勃而發(fā)
蘇姓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之后裔高陽氏顓頊帝時期。
顓頊之后陸終有六個兒子,為己姓,長子昆吾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被夏朝第八位帝王槐(一作芬)封在有蘇,約為現(xiàn)在的河南輝縣蘇門山(又稱為蘇嶺)。《竹書紀年》記載了這一內(nèi)容:“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蘇。”不過,昆吾雖然被封在有蘇國,但有蘇氏卻不是以蘇作姓;或者是有以蘇作姓者,卻未被歷史記載。直到西周初年,才有了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尚書》記載的蘇姓第一人——當時為有蘇氏首領的蘇忿生。蘇忿生被周武王委以司寇之職,主管司法刑獄之事務,封在蘇國,國都為溫,約為現(xiàn)在的河南溫縣西。蘇國在王畿之域,春秋時期因介入周王室內(nèi)部矛盾,于公元前650年被雜居中原的狄人所滅。長達400年歷史的蘇國滅亡后,蘇國之民開始四散他鄉(xiāng),并多以國為氏稱蘇。昆吾和蘇忿生都被尊為蘇姓得姓始祖。
蘇姓由此繁茂起來,并人才輩出。
戰(zhàn)國時,蘇氏外遷的主要聚居地在河南洛陽,涌現(xiàn)出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一族。蘇秦是正宗的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漢初,蘇氏由河南遷入陜西。西漢將領、官員蘇建最初以校尉身份跟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匈奴,因功被封為平陵侯,后以將軍身份建造朔方城,成為蘇氏武功派始祖。他的次子即大家熟悉的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和勸降,但他哪怕被趕到北海邊牧羊都持節(jié)不屈,十九年后獲釋歸漢。“蘇武牧羊”亦成為堅貞不屈的象征。
這些人就像紫蘇一樣,于荏苒的光陰中,處處蓬勃,處處冒尖,并激勵后世奮發(fā)向上。最被激勵的是后世遷往四川眉山的蘇姓中的一人,這個人叫蘇洵。
是的,你沒有看錯,是北宋文學家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蘇洵與兒子蘇軾(1037年-1101年)、蘇轍(1039年-1112年)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少時卻不好讀書,喜歡四處周游。直到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某一天,他的哥哥蘇渙提議他在周游時順便走訪故人、把自家族譜編出來,也算是幫助自己完成一樁心愿。蘇洵覺得這樣走走寫寫會比較好玩,便答應干。而這一干,就改變了他的人生。特別是他查詢了解了自己的祖先唐代宰相、詩人蘇味道,和蘇建及子蘇嘉、蘇武、蘇賢,以及蘇秦等先人時,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己不如人的羞愧,還產(chǎn)生了追根溯源的興趣。他終于立志發(fā)憤讀書。這年,他已經(jīng)二十七歲了。中國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提到了他:“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多年苦讀,蘇洵“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每一篇都是“有為而作”。蘇洵極有眼光,他認為蘇軾和蘇轍必成大器,故悉心教導和培養(yǎng)他們,為他們編了數(shù)千卷書,當作教材。他還預見了科舉風氣和潮流的轉變,押中了主考官。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蘇洵帶蘇軾和蘇轍進京應試,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蘇洵的文章,向朝廷推薦,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文名因而大盛。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和蘇轍同榜進士及第,亦轟動京師。
蘇洵在譜學領域也貢獻極大,他創(chuàng)造的蘇氏譜例,現(xiàn)代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范例和方法,與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另一譜例一道,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蘇洵真應該感謝家族給予的寬容與成全。當年他終日嬉游時,他的父親蘇序“縱而不問”,他的哥哥蘇渙尋機巧妙點撥。于是,蘇洵終究沒有愧對先人,終成那一簇冒尖的紫蘇。
蘇,頂尖而創(chuàng)
紫蘇,成為很多事件的開創(chuàng)者。
漢代辭賦家枚乘的《七發(fā)》借吳客向楚太子描述飲食之美,講到了“鮮鯉之鱠,秋黃之蘇”,用秋天的紫蘇葉搭配生切鯉魚片食用,味道鮮美啊。這種食用方法首創(chuàng)刺身(生魚片)文化,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
李時珍說鮮嫩的紫蘇葉可以和其他蔬菜一起吃,也可以經(jīng)鹽漬或酸梅鹵漬后作佐菜吃,均鮮香撲鼻、酸甜可口,將紫蘇煮熟作湯飲用,還是盛夏最佳消暑飲品,“紫蘇嫩時采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菹”本義為“腌菜”)明代宋詡編寫的《竹嶼山房雜部》也說到紫蘇湯的做法:“紫蘇摘新葉,陰干。用時隔紙火炙,作沸湯泡,蜜封,熱飲,冷則傷人”。這些菜、湯的制法是腌菜、泡菜的前身,韓式泡菜、小菜及日本梅子漬菜即源于這種制法,紫蘇梅果也至今仍是中國一些地方的傳統(tǒng)小食。
蘇姓中,也不乏各種開創(chuàng)者,與“三蘇”同時代的北宋醫(yī)藥學家、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蘇頌(1020年-1101年)就應該被特別銘記。他開創(chuàng)了兩個第一:他主持、編寫的《圖經(jīng)本草》是中國乃至世界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有圖的本草書;他主持、創(chuàng)制的水運儀象臺是十一世紀末中國杰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開啟了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
蘇頌,是典型的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有用、廉靜自守、不立黨援、以禮自持的好榜樣。出身望族的他,自少警敏,刻苦求學。于經(jīng)史九流、百家之說,及算法、地志、山經(jīng)、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在他少年時期,他的父親蘇紳歷任顯職,按例,蘇頌可以不經(jīng)科舉而以父蔭得京官之職。但他推辭不就,專心科舉,憑借自身的才能,于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成功考中進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從地方到中央,最后位及宰相,為官五十余年,政績頗豐。蘇軾也敬仰蘇頌,他評價蘇頌:“溫文而毅,直亮不回。”
紫蘇,也是蘇頌喜愛的。《圖經(jīng)本草》記載了紫蘇的天然之美和天生之用。紫蘇之名、出處、作用等都被蘇頌娓娓道來,“蘇,紫蘇也。處處有之。以背面皆紫者佳”“通心經(jīng),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橘皮相宜”“若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jié)尤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錄了《圖經(jīng)本草》的很多內(nèi)容,紫蘇也被補充:“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能夠“解肌發(fā)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治蛇犬傷”。
看那紫蘇,真像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的那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溫婉如水,亦堅韌如水。有時,摘把紫蘇,不為食用,只是放在廚房中,那淡淡的香,也會在廚房里飄起來。溫潤的時光,便在這若有若無的淡香之中,緩緩蘊散開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