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資料圖)
今年最火流行曲,當屬《羅剎海市》,刷爆全球播放量紀錄,還引發最大網暴事件。而這一切,竟源于捕風捉影——僅憑少量“證據”,未經當事者確認,網友們便匆匆定為“影射”,迅速站隊……
該事件呈現出強烈的集體非理性色彩,令人愕然。直到讀完這本《幻象》(丹尼爾·布爾斯廷著,新經典·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23年7月),始略有所悟。
套用書中觀點,此次喧鬧是一次標準的“偽事件”。
“偽事件”是現代社會必然的困境
“偽事件”指人工制造出的新聞(本文對“偽事件”的定義與原著不同,原因在后文解釋)。一般認為,新聞是客觀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先有新聞,后有報道”,報道必須圍繞“真事件”展開。但從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人們打開新聞頻道,總是期待大事發生,否則他們就會抱怨:今天新聞欄目太枯燥!
為滿足受眾期望,新聞在變,成了“只要能讓讀者說‘哎喲喂’,那就算新聞”。
于是,新聞人開始“策劃”新聞。比如美國大選,乃至新聞發布會,都不乏“偽事件”,它們不是自然發生的,媒體能持續從中“挖”出大“新聞”,這些“新聞”與真相的關系曖昧。從結果看,“偽事件”總能滿足媒體的預言。
《羅剎海市》即如此,它的熱鬧因“解讀”而成,是不是事實,誰也說不清。熱鬧之后,多數人更堅信,它就是“影射”。就算有人站出來推翻“影射論”,也只能進一步增加點擊量,讓更多人相信“影射論”。
于是,人們離奇地走入理越辯越不明,謠言越辟越流傳,真相越澄清越模糊的窘境。
在本書作者看來,這是現代社會必然的困境。
隨著人們對新聞的需求大大超過自然可能提供的限度,媒體只好用“偽事件”代償。這些“偽事件”更戲劇化、更適合傳播、更契合刻板印象、更宜于討論、似乎更合邏輯……更重要的是,它有投資,有“專業人員”策劃,有宣發團隊……于是,“偽事件”反成中心,“真事件”卻無人關注。怎樣區分“真事件”與“偽事件”?本書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某旅館經營不善,有人建議降價,有人建議提高服務質量,“專業人員”的建議是:辦旅館成立30年慶。至于旅館是否已成立30年,這30年給人間留下的是痛苦還是歡樂,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大家High起來,這樣就都記住它了。
“偽事件”已塑造了我們認識真實的方式
別以為“偽事件”只留在媒體里,如今它已深入生活:
曾幾何時,旅游意味著辛苦跋涉;如今“飛機+酒店”提供了“偽旅游”,不論去哪,得到的都是“美式標準服務”,收獲的都是“偽體驗”;
曾幾何時,想看一張名畫,須有非凡機緣;如今印刷畫冊在手,真看原畫,反而有些遺憾——竟然不如印刷版那么漂亮,那么清楚。
曾幾何時,人們崇拜英雄,折服于他們的人格魅力;如今英雄的光環已逝,代以名人,他們不曾建功立業,亦無高尚品德——有的名人純是因為太無能,實在干不了別的,才被大眾追捧。
曾幾何時,音樂離不開天賦的歌喉;如今一番技術操作,五音不全也能當歌手……
顯然,“偽事件”已塑造了我們認識真實的方式,不僅讓我們不辨美丑、不知真假,且篡改了我們的內心世界,不再追求理想,轉去追求形象。
幾千年來,人為理想而活,理想激勵著一代代人前行。隨著“偽事件”的扭曲,如今形象越來越像真的,理想卻越來越像假的。不否認,理想有其虛擬性,但理想從不討好我們。它是一種批判的力量,所以才鞭策我們進步。形象則從不否定我們,它鼓勵我們去扮演、去偽裝;它像“偽事件”一樣,通過讓我們快樂,讓我們放棄。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將“民意調查”也列為“偽事件”。作者睿智地指出,“民意調查”可怕之處不在于它偶爾不準,而是它經常很準。恰恰說明,社會已被“偽事件”格式化——根據有限信息,特別是主要參考媒體制造出的“偽事件”,人們果然做出相同的判斷。這種貌似的“公眾意見”,必然指向集體災難。
解決“偽事件”需所有人的覺醒
本書寫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還沒有互聯網,布爾斯廷卻準確地預言了網絡社會的種種怪相。全書分五章,層層遞進,全面揭露了“偽事件”對現代人的傷害。但布爾斯廷將板子打在職業媒體人的屁股上,認為他們為維護特權,遂罔顧責任、全力生產“偽事件”,他們應負全責。
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媒體生產主體轉到了非專業、無特權的普通人手中,結果卻是“偽事件”產量倍增,“真事件”反成稀缺品。在當下網絡中,因無專業性約束,點擊率成壓倒性指標,性別歧視、地域歧視、制造焦慮、渲染仇恨等紛至沓來,有些自媒體雖打著“正能量”的旗號,兜售的卻是狹隘情緒,依然和“偽事件”是一丘之貉。
從“《羅剎海市》事件”可見,真正推動“偽事件”再生產的是現代市場機制。它提供了激勵方式和再生產模式,去專業化后,局面反而易失控。所以,本文傾向于將“偽事件”視為現代社會內置的BUG,而非靠某個行業努力,便可解決。對此,布爾斯廷也有認識,所以在本書最后,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魔法無法打敗魔法,想戰勝“偽事件”,必須所有人都覺醒。
可“所有人”真會覺醒嗎?他們真愿放棄“偽事件”的快感,直面痛苦的現實?
《幻象》作為一本引人深思的力作,其內容絕非本文所能完整概括,而試圖概括的努力,恰恰也屬“偽事件”。好書如名山,自探幽者有所得,愿《羅剎海市》的參與者、旁觀者、路過者,都能從本書中得大智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