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鐘鼓樓下》金少凡 著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
《鐘鼓樓下》是北京作家金少凡的又一部京味兒童小說力作,與他之前出版的同類作品《金葫蘆》《看不見的電波》等相比,這部作品無疑傾注了作家更多的心力和情感,因此也呈現出更加豐富和精彩的面貌。
作為一個在四合院中長大、在北京待了一輩子的作家,去書寫老北京的生活和故事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選擇,而如何將“京味兒”真正融入兒童小說,寫出讓孩子們喜歡、讓成人感興趣、讓“老北京”心有戚戚的作品,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那么《鐘鼓樓下》的京味兒究竟從何而來呢?
京味兒首先來自特定場域的氛圍感。從書名就可以看出,這部小說以北京老城區的核心地帶、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鐘鼓樓一帶為故事發生的背景。在開篇的引子中,作家不厭其煩地介紹了張旺胡同22號院里住著的6戶人家,各有各的行當,各有各的身份,就好像一出大戲開場之前,先讓主角們來一個亮相,好看的故事就此展開!
以鐘鼓樓下的小四合院為基點,一幅老北京的風俗畫卷徐徐開啟……所涉及的地點有鐘樓灣胡同、車輦店胡同、煙袋斜街、什剎海……行當有鋦鍋、說媒、教書、剃頭、說相聲、耍把式、賣小金魚、拉排子車、搖煤球……吃食有炸醬面、窩窩頭、羊頭肉、烤鴨、爆肚、豆汁兒、驢蹄兒燒餅……游戲有訓蛙、養鳥、斗蛐蛐、逮蟈蟈……孩子讀著興奮,大人讀著有趣,而對這些生活細節曾有親身感受的老人們,多半會勾起那久遠的回憶。
其實老北京特定場域的氛圍感是“表”,再往深一層說,小說的京味兒來自于日常生活的肌理感。我們顯然不能把所有以北京這座城市為背景或者描寫北京人生活的小說都稱為京味兒小說,有的小說確實寫了不少北京的風土人情,但獨獨少了“那味兒”。《鐘鼓樓下》的京味兒是夠味兒的,不僅僅是因為小說中寫了北京城的胡同和四合院,寫了三教九流的生活,寫了已經失傳的技藝,寫了地道的方言俗語……最重要的是,關于老北京風土人情的點點滴滴,都是與小說的情節設置和人物塑造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不會有割裂感和生硬感,這來源于作者對于生活細節的深度把握。大量準確又生動的細節,讓小說的情節更豐滿,人物更立體,風格更鮮活。整部作品仿佛是一幅大全景、長卷式的市井風俗畫,每個場景、每處細節都經得起細細察看和咂摸,讀者會從閱讀中得到極大的樂趣!
有了細節營造出的京味兒,只是成功了一半,要把這獨特的京味兒同少年兒童的生活有機融合,才算是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鐘鼓樓下》全書采用“我”,也就是男孩和平的視角進行敘述,這種第一人稱的視角會讓讀者有更多的代入感,所有的故事和風俗經過這個視角的折射,就帶上了童年的色彩和獨特的質地。通過小主人公的眼睛,我們也饒有興致地研究一碗炸醬面的制作過程,跟著三當家的琢磨玩鳥的竅門;我們也看三教九流的人如何討生活,體會街坊鄰居們做小生意糊口的不易;除此之外,還有孩子特有的角度——用腳丫子和面的“蔫壞”,被迫喝一碗蛤蟆骨朵兒的無奈……童年視角與京味兒文學的完美融合,讓《鐘鼓樓下》成為一部當之無愧的京味兒童小說。
《鐘鼓樓下》是一部豐富的作品,可圈可點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情節設置的現場感、人物塑造的漫畫感、語言表達的輕快感等,讀者在閱讀時可以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妙處。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京味兒”同樣也是一個不斷繼承和發展的概念。《鐘鼓樓下》記錄和反映的是幾十年前北京市民的生活,有的風俗習慣、謀生行當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消失,但北京人所具有的謙遜有禮、自尊自立、樂觀大氣、急公好義等品質,今天依然還能感受到,這是屬于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也是京味兒的精髓所在。
如今的鐘鼓樓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熱衷的打卡地,希望他們除了欣賞巍峨雄偉的古老建筑,也能去了解一下這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那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故事,也是城市的根基與血脈。倘能如此,那遼遠天空中悠揚的鴿哨,也將因為帶有歷史的回響而格外嘹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