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季分明,而且每一季時段的分布相當平均,自然界各種色彩的呈現有著層次微妙的特點。因為這個原因,日本人對色彩十分敏感,我們可以從平安時代的作品就有這樣明顯的感覺,在《源氏物語》和《枕草子》中,運用了大量有關色彩的詞匯。我對日本色彩的文字表達的興趣來源于此。這些年,我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去過日本,每個季節都去過好幾次,對其分明的四季景貌有了直觀的體驗。
(資料圖)
在我的這個系列的第一本書《一入再入之紅——日本文學行走隨筆》中,有一節是關于閱讀《枕草子》的隨感,題目叫做“躑躅色和芬芳色”。在清少納言的筆下,這是當時貴族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色彩詞匯,無需多講,但對于后世的讀者來說,這種虛幻美妙的色彩詞匯,到底是什么顏色呢?我的興趣探究從此出發。
日本有一個很棒的出版社,叫青幻舍。它有出版口袋本的小畫冊,開本玲瓏,印制精美,隨身帶著翻著玩十分方便。我在日本逛書店時買過它這個系列的好些本浮世繪畫冊,我喜歡它的編輯方式,不是一般意義的收納集子,而是作品專輯,比如葛飾北齋的《富岳三十六景》和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等等。
我的朋友魏蔻蔻是定居在荷蘭的生物醫學博士,有一年她也去了日本,買了一本送給我當禮物的書,然后帶回了荷蘭。后來她父母去荷蘭探親,從荷蘭把這本書給我帶回來。繞了地球好大一圈。拿到書,先是一喜,青幻舍的口袋本。更喜的是,這本書叫做“配色事典”,講的是大正和昭和時代的配色要領。
日本有著名的色彩專家,叫長崎盛輝,出版有很多色彩方面的書籍。這本《配色事典》估計是取材于他的著作。這是一本專業書籍,但我看得相當入迷。這其中,日本的色彩詞匯給了我很大的閱讀快感。
《配色事典》從兩色配色帖開始,比如“深縹和柑子色”,英文標注是“Dark?Tyrian?Blue?and?Yellow?Orange”。這本書的英文標注者簡直就是累得絕望,看到后面我都看笑了,完全是自暴自棄,只在深淺色方面胡亂說明一下了。
說一個書中的四色配色帖,“海松+栗皮+淡卵+青瓷”。海松,是一種海藻,新鮮的時候像松樹一樣,枝枝丫丫的。這是從平安時代就開始運用的一種傳統色,是帶有深褐色的一種暗綠,江戶時代的老年人很喜歡。栗皮,板栗外殼的顏色,帶有紅色的褐色。淡卵,淺色的蛋黃色。青瓷,很潤的淡綠色,我的直觀聯想是龍泉瓷。這些顏色我能這么描述一番,因為是青幻舍出版的書,色彩呈現相對準確。在整本書里,有幾百種這樣的配色帖,分為兩色帖、三色帖、四色帖。最多也就四色,超過四色,就越過雅致有品這條線了。這本書的實用性還在于,對照著這些配色搭配衣服,一定不會出錯。
再之后,我遇到關于日本傳統色的書或資料就會翻翻。在日本傳統色專家長澤陽子那里,她會把傳統色與特定的食物、器物、景物以及和歌俳句聯系在一起來描述,實在是非常巧妙的一種文本。
日本傳統色的各種色彩中,有四季的詞匯歸納,春,紅梅;夏,禪羽;秋,花薄;冬,冰重。
詞匯本身的質感與人們通過感官與自然連接后得到的經驗十分貼切,但如何貼切,又說不清楚。通感是一種非常高級的修辭手法,在日本傳統色詞匯上,通感這一手法運用得可謂出神入化。詞匯的虛,拂過現實的實,將觸未觸,旋過一絲微風,又拉升盤旋而上。
對了,到底什么是躑躅色和芬芳色呢?我學習后得知:躑躅,杜鵑的古稱,躑躅色就是深紅的杜鵑花的色彩。至于說芬芳色,迄今為止沒弄確實,我覺得那就是蘇枋色的另外一個說法。蘇枋色,也寫作蘇芳色。蘇枋,一種常綠小喬木,樹葉形如槐樹,我國晉代的《南方草木狀》里說,南方人用蘇枋來制染絳色。這種技術在奈良時代傳到日本,平安時代多用于貴族服飾的染制,在當時是一種高貴的顏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