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力的北京人藝小劇場劇目,又將有新作登臺。前日,小劇場新排劇目《等待多哥》首次面見媒體,導演方旭攜演員孫驍瀟、張瀚生、金漢、李金濤、趙澤棟等一眾主創分享了這部世界名作的改編歷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品改動
“讓語言更生活”
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在全世界享有盛譽。1998年北京人藝首次將這部作品搬上中國舞臺,從此這部作品被越來越多地進行解讀和演繹。
“這是一部荒誕派的作品,但是又與現實有著緊密的連接,我們對等待的感觸更強烈了,人人都在等待,等待本身的不確定性,讓人在過程中思考問題,在等待什么不重要,等待的過程才重要。”導演方旭表示,“作為一部荒誕派作品,全劇并不以敘事取勝,既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完整的故事線,更沒有前后對仗的邏輯,如何讓演員在這樣的作品中實現具體又抽象的表演,才是此次排演的重點?!?/p>
于是,導演方旭帶領孫驍瀟、張瀚生、金漢、李金濤、趙澤棟組成的青年演員團隊,花了大量時間進行文本梳理,“作品并沒有改動原作精神,而是讓語言更生活。”在此基礎上,排練過程中要求演員將看似毫無邏輯的對話說得言之有物,在表演中去真實地感受和交流?!氨热鐒≈信_詞,其實不是在對話,而是自說自話,這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只不過在戲中被放大了。有的戲是直接反映生活,有的就像模糊的鏡子,在模糊的影子中投射出生活?!狈叫裾f道。
獨特設計
觀眾“鏡像”模式看劇
此次演出,北京人藝將原作劇名中的“戈多”改為更具本土氣息的“多哥”,觀眾與表演區相向而坐的“鏡像”式體驗——觀眾坐在一面觀眾席,演員則在對面的觀眾席里表演,也成為該劇的一大亮點。
這樣的“鏡像”式設計不僅巧妙利用了人藝小劇場可以自由移動座椅的設施條件,更是為了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讓觀眾在劇場有一種與演員身處同一空間的代入感,同時還可以強化劇中人物的孤獨感。
“兩個等待者就是觀眾。這個戲的體驗感和其他的戲都不一樣,之前聊起《等待戈多》,常聽觀眾說看不懂,或代入感很差,之前馮遠征院長也表示,希望恢復小劇場的實驗先鋒性,為此我們營造了這種鏡像感,通過這種形式讓觀眾感受到自己和等待者一樣,而燈光也會勾連觀眾席和表演區的鏡像關系,帶給觀眾類似于浸沒戲劇的體驗?!?/p>
主演心聲
表演主打“代入感”
劇中兩位主演孫驍瀟和張瀚生表示,這個劇本一直被認為很難解讀,“在學校就覺得是文學戲,這次反復研讀劇本感覺有些內容從底下浮上來了。這個戲不同于以往的是,就像一個瓶子,得把自己的內容往里裝,表演更是需要真實的判斷和情感?!?/p>
導演方旭也表示,“劇中人物沒有明確的特征和屬性,又都有隱喻和象征,演員容易沒有抓手,既具象又抽象,正如馮遠征院長所說,戲是荒誕的,但表演是現實主義的,因此演員要把觀眾代入等待的情境中?!?/p>
該劇將于9月8日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人藝小劇場上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