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堂和青艸堂在這個暑假為北京觀眾帶來“你好!小朋友”秋山亮二作品展。秋山先生拍攝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兒童的影像,自1983年首次出版發行至今,因純真童趣的治愈力掀起多次懷舊浪潮,而他卻謙遜地說道:“比起說我拍得多好,我認為更多的原因在于中國的朋友對我所記錄的那個時代有著特殊的感情,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彩色照片非常稀有?!彪S著改革開放后國際交流逐步放開,1981至1982年,秋山亮二接受日本小西六品牌櫻花膠片贊助,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協助下拍攝了中國的南北西東,上海、云南、海南、新疆、內蒙古……都留下了攝影家的足跡。
(資料圖)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值中國攝影家協會恢復組織不久。在隨后數年的協助拍攝中,總會時常向地方分會下達文件告知拍攝意向,要求予以配合。秋山先生來到昆明,希望拍攝少數民族兒童。由于省會幾乎沒有少數民族聚居地,這個要求愁壞了當地組織方,只好聯系了官渡區阿拉彝族幼兒園。幼兒園給予了高度重視和配合。有趣的是,這份“重視”反倒讓秋山哭笑不得,拍攝一行人來到幼兒園,見到的全是畫好舞臺妝容、服裝艷麗準備登場的孩子們。而秋山先生更想拍攝的是自然狀態下兒童天真的模樣,他只好感慨這下贊助方櫻花彩色膠卷應該樂開花了。
在各地的盛情下,秋山常常選擇在清晨或午后低調出門,在大街小巷尋找日常狀態中的兒童進行街拍??梢园l現這些番外故事也體現著上世紀80年代社會的獨特風貌,喚起了我們主觀回憶中某些隱秘的線索。在這名攝影家的鏡頭下,兒童純真的身影承載了今天對那個年代一種內在敘事和外部觀看的無意識顯現。
隨著改革開放后經濟活動逐漸頻繁,中國社會漸漸被注入活力,曾經灰暗的居所空間發生著悄然變化?!澳愫?!小朋友”的展廳設計巧妙捕捉了上世紀80年代時興的綠、藍油漆墻裙元素,將底片放大后制作的精細微噴置于懷舊墻圍上,觀眾被瞬間拉回四十年前的家庭和校園空間。展廳中間陳設的老式課桌上擺滿軍棋、跳棋、彈珠等經典玩具。在那個物質尚不富余的年代,家藏任意一兩套就擁有了呼朋引伴的底氣,足以與伙伴們共度無數快樂時光。
開懷自然的狀態是秋山先生捕捉的重點。無論天南地北的兒童,追逐、玩竹竿、喝汽水吃冰棍兒都是日常,照片中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沉浸的滿足感,少許物質帶來的快樂更遠不如和小伙伴玩耍打鬧來得持久。在多數場景中,兒童總是成群結隊地出現,北方話講男孩女孩都“摽著膀子”走在街頭,因此連“撅尾(yǐ)巴管兒”(撅著屁股對著水龍頭喝水)這種小小的“犯錯儀式”都充滿了尖叫和刺激。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游戲則有著濃郁的民俗色彩,比如古相撲的上場儀式兼備動感和群體娛樂性。兒童親密無間、無條件的歡樂是觀看時的明顯感受。時至今日,我們愈發為這幾點動容并非毫無來由。
這批彩色膠片如實還原了上世紀80年代的顏色: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統一的軍綠、靛藍轉換至逐漸繽紛多彩,色彩變化同樣是社會生活改變的寫照。代表上一時期工服的靛藍元素,還偶爾出現在男孩的著裝中;照片中隨處可見的高純度、高飽和的彩色服裝;小女孩身著花裙子登臺表演的幾幅照片中,明眸紅唇實在可人。純真,已經無法歸納這種放大后的彩色影像帶來的沖擊。照片作為歷史文獻值得被重讀之處,或許在于不同時期觀看,即便同一群體獲得的感受也全然不同。今天的我們從影像中抓取的部分,和當年取景器后的秋山先生的眼睛所捕捉的畫面,終于有了重疊的可能。
今天的觀眾多數成長于數碼時代。對比真正的拍攝,不如說我們早就習慣于用一再簡化的電子設備“制作”照片——比起“膠片時代”退身為塵封的檔案,膠片攝影卻從沒有真的離開業界和愛好者群體。膠片比起數碼的確“慢”,膠片機的真諦卻恰在于“手動”?!奥钡膶傩圆粌H在于實物膠片的昂貴,拍攝前需要三思是否值得消耗一張底片,更在于對曝光組合三要素的手動技術要求。
秋山亮二抓拍弄堂里奔跑的小男孩,背景的動態營造著奔跑速度的風馳電掣,被拍攝主體的姿態卻是焦點清晰之處,環境也能被辨識;騰空的跳遠女孩,在極為模糊的背景中好似飛翔……拍攝動態兒童與所處環境,務必通過對其奔跑速度的預判,預設相稱的快門速度才能捕捉,在按快門前要兼顧手動匹配光圈、感光度保證正常曝光。攝影師之眼透過取景框更肩負著構圖的重任。而膠片拍攝的魅力大抵也在此,作為謹慎的“慢”媒介,到了實踐的過程中,偏要求用硬技術達成“快”的藝術選擇。
據中方當年負責陪同拍攝的毛白鴿女士回憶,秋山亮二在拍攝期間換膠片的“拉-塞-卷”動作行云流水,速度讓人驚嘆。想象中應該與新聞攝影記者可能見到的戰場士兵填充彈藥有些神似。只不過士兵下一秒即將面對被動的暴力對抗,攝影家急切地填充,卻源于對捕獲眼前物的積極渴求。
秋山亮二如此迫切,渴求記錄的究竟是什么?攝影家在訪問中提到:“四十年前的小朋友與現在的小朋友是無從比較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初訪中國,他感受到中國小朋友無論學習、娛樂、訓練都是如此認真,處處洋溢著自發的純真。這與他所處的泡沫經濟破碎后的日本社會中,疲憊前行的日本兒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一名跨國工作的攝影家,他曾說“孩子就像相紙、像光,把大人顯影出來”,因此中國之行他自主選擇的課題,也正是家庭和社會教育縮影下的兒童群體狀態。
回想兒時玩過家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成為主角,仍然會保持尊重聆聽同伴角色的故事,手拉手創作未來的共同腳本。隨著長大,這份美好愈發成為記憶深處的珍寶?!皶r光不光給予我們禮物,也給予我們霉點。生命的過程就是時間所給予的所有東西?!闭褂[“你好!小朋友”以文獻的角度詢問時代多面樣貌的可能,也幫我們努力尋回遺落的童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