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4日,今年暑期檔中國電影票房已超過195億元,遠遠超過了2019年同檔的177億元。而在今年之前,暑期檔票房已連續三年不及100億元。在2023年接連收獲了票房火爆的春節檔、暑期檔之后,有業內人士老淚縱橫、奔走相告,激動地呼喊著:“觀眾回來了”。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電影已經徹底走出了寒冬?出頭天不是等來的。在中國電影人的奮斗下,今年的暑期檔電影市場固然涌現了大量利好的信號,比如叫好叫座、新人輩出、類型嶄新、關注現實。然而,問題依然存在,中國電影從低谷重新爬升至谷峰,仍需努力。
暑期檔PK春節檔,贏了!
今年夏天的票房爭霸賽,戰況可謂慘烈,加入戰團的電影沒有一點真功夫,真做不到“叫好叫座”。暑期檔票房前五名的影片《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長安三萬里》,分別占據了2023年年度票房榜的第3至7名,而年度冠軍與亞軍分別是春節檔的《滿江紅》《流浪地球2》。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換句話說,暑期檔電影的熱度,已經與春節檔并駕齊驅了。《無名》《深海》等春節檔影片已經被擠出年度票房榜的前十名。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很罕見的:最近5年以來,暑期檔電影從來沒有在票房榜前十名中占據過這么多、這么重要的位置。
當然,有觀點認為,暑期檔的火爆票房,得益于票價上漲而不是觀眾人次的增加:2019年的平均票價為35.3元,今年平均票價上漲至40.7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暑期檔而言,春節檔的平均票價早超過了50元。這個數據對比,從側面印證了中國電影的人氣指數確實在逐漸回升,盡管遠遠未能達到2015年暑期檔的上座率峰值。
長尾票房曲線與“后浪”崛起
除了票房成功,在觀眾口碑方面,暑期檔影片也有所成就。除了《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這兩部爭議不斷的影片外,在映前宣傳上處于劣勢的三部影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并沒有一炮而紅,首日票房均不足1億元。但是,憑借不錯的口碑,這三部影片在豆瓣上分別獲得7.8分、7.5分、8.3分的評分,均走出了優秀的長尾票房曲線,最后成功打入年度票房榜前十名。
更令業內人士驚喜的是,今年暑期檔新人輩出。有觀察者戲稱,“中國電影票房榜,終于不是老年男人霸榜,開始輪到中年男人霸榜了”。
當然,今年暑期檔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沒有出手的原因,是他們轉戰國慶檔。目測他們的作品《堅如磐石》《志愿軍:雄兵出擊》將成為國慶檔的大熱,同時拉高票房榜霸榜電影人的平均年齡。
不過,一批在暑期檔新崛起的商業片實力派,比如申奧、王寶強等,加上早前成名的陳思誠、烏爾善、郭帆、路陽,以及轉型當監制的寧浩、韓寒、徐崢、黃渤等,中青年電影人成為了票房榜的中堅力量已是毋庸置疑。
現實照進電影,傳統依賴失靈
盡管票房榜男導演的年齡降低了,但是他們的電影中對男性形象的重構,卻是這個夏天值得深思的大眾文化現象。
《消失的她》把“渣男”拉出來游街示眾,卻在彩蛋中露出馬腳,讓人不得不懷疑這里面有一種在平權時代刻意討好的“雞賊”成分。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中油光锃亮的肌肉男,無疑是另一種刻板的性別規訓的受害者,我覺得主創有可能是想顛覆一下凝視女性的傳統視角,把男性英雄變成性別凝視的對象。但是,這種嘗試和影片中“你是誰,更重要”的表達又有點自相矛盾,與不遺余力嘲諷男子氣概“有毒”的美國電影《芭比》相比,更是散發出一種陳腐的氣息。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在此不贅述。
雖然“爹味”依然濃烈,但“后浪”新人們無疑為中國電影帶來了新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今年暑期檔出現了更多基于真實事件改編的強類型片。比如《八角籠中》《消失的她》《孤注一擲》(甚至包括《熱烈》),這些影片的共同點是類型更為嶄新、與現實世界的關系更為密切,而且都獲得了觀眾不同程度上的共鳴。
可以說,中國電影在今年夏天初步擺脫了對那些天馬行空的港產動作片、喜劇片、愛情片的依賴。面對《掃毒3》《暗殺風暴》《超能一家人》這些拍到濫的題材,觀眾們用腳投票。不思進取的“懸浮”影片,再也無法不花力氣就隨隨便便達到預期的票房目標。
短視頻,危險的雙刃劍
難道說,中國電影就這么從低谷重新爬出來了?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
上述《八角籠中》《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這些虛構作品,跟影片背后真實發生的社會新聞一樣,注定是眾說紛紜、爭議不斷。
尤其是《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這兩部影片,更少不了受到“獵奇”的指責。它們在獲取共鳴甚至收獲感動的同時,又引起了多少恐懼、仇恨的心理?
操縱大眾情緒,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今年以來的中國電影,在宣傳營銷上卻越來越傾向于以“制造話題”和“引發情緒”為核心的短視頻傳播和二次創作。
暑期檔這些熱門影片的抖音話題播放量,單片均在100億以上。其中《消失的她》已經達到140億,《孤注一擲》抖音話題播放130億以上,王傳君飾演的詐騙犯的幾條片段,點贊達到500萬以上。
因為要“短”,就無可避免要用簡單粗暴的邏輯,迅速對社會現實事件下一個結論。這些“狗血”邏輯包括但不限于因果報應、人性貪婪、手撕渣男、懲惡解氣等等。真實世界的復雜性,很容易被這種“簡化”抹去。利用短視頻來營銷,每一次用戶的點贊、分享、評論,都令一部電影在獲得流量推助的同時,也承受由此挾帶而來的弊端。
不但宣傳營銷如此,院線電影在內容層面也受到了短視頻流行的影響。一部票房大火的電影背后,一定有強烈的社會話題和大眾情緒的助推。然而,這套以流量為導向的互聯網思維、這些大數據的算法,對剛剛喘過氣來的中國電影來說,無疑是一把危險的雙刃劍:把它們加入到電影的前期開發策劃、腳本創作中,能獲得更多的下沉市場和票房大賣的同時,也引導著更多的電影人走向了迎合現實話題的機會主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