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學爸》的觀眾,大概都會記得電影中扎心的一幕: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黃渤飾演的男主角雷大力,強迫兒子給小姨跪下,為了讓小姨幫忙贏得國際學校的入場券,他甘愿從兒子的生命中退出。
人的痛苦經常是源于欲望和現實的不對等。那座華麗得像宮殿一樣的國際學校,是雷大力求而不得的奢侈品。此時的他分外可憐,除了受控于欲望,那也是人的尊嚴被無情碾壓的一刻。
比較常規和套路的前半部分
(相關資料圖)
雷大力并非一開始就這樣。他原本樂觀、開朗、幽默,混跡于市井之間,人情練達,經營著他的洗浴按摩生意。喪偶的他和兒子雷小米生活在一起,多年父子成兄弟,沒大沒小,沒上沒下,小日子過得倒也風生水起。
他不曾感覺到,一場“贏在起跑線”的戰爭,早已在身邊悄然打響,一切就從“幼升小”開始。雷大力感到周圍的風向逐漸變了。素來閑散的川渝城市,早已被全國性的教育競賽所裹挾。一開始,多年好友的家庭因為“雞娃”而鬧得雞飛狗跳時,他反感、嗤之以鼻;后來,他親自在家輔導孩子,也體會了一把“不做作業父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的悲催家長經歷;再后來,他想盡各種辦法“曲線救國”,給孩子選擇冷門特長做“敲門磚”,卻在最后被人彎道超車……
電影前半部分在我看來比較常規和套路。比如,為了戶口假結婚,加價購買學區房,雞娃的各種神操作,微信家長群的推波助瀾,以及鋼琴、聲樂、圍棋、跆拳道等各種兒童特長班的輪番上陣,把一個學齡前兒童的時間擠占得密不透風……這些早已是我們平日里茶余飯后嗟嘆的話題,電影只是用這個單親家庭的經歷,將這些話題又羅織了一遍。
戳到痛處的后半部分
直到后半程,當男主角來到上海參加岳父的喪禮,見到張鈞甯飾演的小姨子之后,略顯松散的劇情才戲劇化起來,對現實的挖掘也戳到了人的痛處。
雷大力雖然學歷不高,上的是“社會的大學”,但他也有意氣風發的時候,當年據說還有“小馬哥”的風范。他還用自己的樂觀善良,成功追到了學歷高又長相美麗的妻子。
但在教育這件事上,當他知道名校面試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孩子背后的家長,知道自己才是那個阻礙孩子前途的絆腳石時,他的自信心被徹底擊垮了。上海這個高樓林立的大都市,教育競爭更加激烈、白熱化,連同那座華麗的國際學校張揚凌厲的氣場,一下子將他打落在塵埃里。
電影把雷大力刻畫成一個慈愛的父親,但他也讓我聯想到這個暑期檔里,《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這些熱門電影里的賭徒,感覺他身上也有著某種賭徒的特質——在屢戰屢敗的經歷后,他陷入了對輸贏的執著,急切地想扳回一局,實際卻越陷越深。反倒是孩子心思單純,一心為父親挽尊。大人走得太遠,想得太多,逐漸背離了教育的本意。
教育的本意是什么?我總記得德國教育學家雅思貝爾斯的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
《學爸》上映之前,“最美表演”先在網上推出了一個短片,也是蘇亮導演、黃渤主演,算是《學爸》正片的先聲,抑或番外。短片里,黃渤表演了一個夸張的大反轉:在警察局里他被審問,精神一度失控,但慢慢劇情才揭示,原來只不過因為輔導孩子作業,頭痛上腦,以至癲狂。然而,因為孩子的一句話,自然本真的一個反應,他又瞬間被治愈,無奈又安然地接受了現實。在《學爸》正片里也有著相似的基調,溫情與搞笑并存,扎心與慰藉相伴。
同外界和解的結局并不可信
同許多教育題材的影片不一樣,在《學爸》這個焦點家庭里頭,女性退居幕后,僅以一張逝者的照片而存在,而男性被推至前臺,扎實體驗了一把育兒的甘苦。
但是媽媽在這部電影中也并非完全缺席。電影中刻畫了幾位女性形象,第一位是萬茜飾演的媽媽,她和懦弱的丈夫是典型的“虎媽貓爸”式夫妻。萬茜道出了電影的核心臺詞:“大家都在跑,我不敢走啊!”平民家庭的媽媽,不敢“佛”,有底氣的人才“佛”。
另一位是閆妮飾演的媽媽,離異全職帶娃,把所有精力放在女兒身上,可她的密集教養并沒有得到女兒的半分感恩。
第三位是張鈞甯飾演的媽媽,衣著體面、氣質高雅,但同樣也是“拼了命地在混圈子”,只因“前排的人站了起來,后排的要站得更高”,而家長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給孩子占據一個好位子。
可以看到,從小城市老舊住宅里的藍領家庭,到在上海住著高檔宅院的媽媽,同樣都面臨著教育焦慮。電影刻畫的這些女性形象,同質而單一。我尤其質疑的是小姨這個角色,她和死去的姐姐一樣,從小都在高知父母營造的學習壓力中長大,姐姐還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樣的經歷,都不足以換來一絲的覺悟嗎?
是因為在這個“劇場效應”的年代,人人都不配擁有松弛感嗎?還是對這些媽媽的刻畫,都只為襯托雷大力這位爸爸幡然醒悟的最終抉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盛產焦慮,一味地炮制焦慮,實在沒有新意。
《學爸》這部電影展現了許多教育的亂象,觸及了階層流動性不足的陣痛,但就社會問題的挖掘,就人情世態的刻畫來說,還是不夠鞭辟入里,有點兒經不起推敲。或許也正是因為有些隔靴搔癢、勁道兒不足,才使它沒能像今年暑期檔里的《八角籠中》《孤注一擲》等現實主義影片一樣,火熱出圈。
它的結局,是小人物同自身、同外界的和解,是一種回歸到自己領地的妥協。看似圓滿的收場,其實并不怎么可信,只是一種虛幻的鏡像。
可不論怎樣,但愿這個社會提供多元的價值取向,不光有廟堂之高,也有江湖之遠。泥鰍不是錦鯉,跳不了龍門,但希望小泥鰍也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小水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