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沒有路,沒有電,沒有信號,沒有網絡……這是曾經的皮勒村,一個位于祖國最西端群山之中的塔吉克族村落。皮勒村的孩子上學需要走四天三夜。上百公里的路程,只能騎駱駝、蹚冰河、攀懸崖、坐滑索……最窄的路段只能擱下半個腳掌,腳掌之下便是波濤翻滾的葉爾羌河……過去,每逢開學季,鄉村干部和三十多位村民帶領著四十多個孩子們,踏上這條充滿艱辛、坎坷和危險的上學路。他們當中最小的只有六歲,走過這條上學路需要怎樣的勇氣?
藝術家舒春在看到相關素材后,深受觸動。他想把塔吉克少年的求學精神傳遞給更多的孩子,把皮勒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示給更多的孩子。為此,他一遍遍地打磨文字腳本,不斷地修改,在多方征詢從事塔吉克族歷史與民俗研究專家的基礎上,還專門就帕米爾高原的生態、物種進行學習和了解,進而又與畫家劉向偉深入交流,悉心切磋,歷時兩年,終于完成了這部《駝背上的夢想》。青少社社長徐江說,“這是一個有關崇拜鷹的民族的故事,一個有關勇氣和希望的故事,是一個有關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
《駝背上的夢想》通過塔吉克孩子克服千難萬險、求學逐夢的艱辛歷程,謳歌塔吉克人高遠的志向和勇敢堅韌的品格,展現基層干部為民分憂的情操,以及塔吉克人發自內心地對國家與政府努力改變其生活狀況的感激之情。如何才能講好這樣一個故事?對于如何講述這個故事,兩個月的時間里,舒春不斷推翻自己的思路。相關紀錄片中的那些畫面的確令人震撼、感動,不斷令自己萌生創作激情,但他也直言,這種激情在創作中不可或缺,卻也容易令創作者感情用事——真正要創作一部優秀的作品,還需讓自己的思緒回歸平靜,盡力用縝密的構思和符合邏輯的故事來呈現內心的感動,傳達自己的思想。對于文學作品來講,再多的感嘆號都是蒼白的,只有那些能擊中讀者痛點的情節與描述,才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于是,舒春平靜下來仔細構想整個故事。
有一天,舒春不經意地看到同事電腦上的屏保畫面,頓覺豁然開朗。“駱駝!對,就從駱駝入手!”屏幕上那幅在沙漠中行進的駝隊圖片,給了他靈感,順著這個思路,也想好了書名——《駝背上的夢想》。
當進入寫作狀態時,舒春又遇到一個難題:對新疆以及塔吉克民族的了解相對較少。雖說《駝背上的夢想》是一本介乎紀實與虛構之間的作品,但畢竟紀實的比重較大。它傳遞的信息需要真實準確,不能臆斷編造。受塔吉克孩子們求學精神的影響,舒春下定決心也要為創作這本書做足功課。他觀看和查閱了大量的影視、文圖資料,同時向研究塔吉克民俗的專家和了解新疆及塔吉克民族的人士再三請教。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舒春非常注重與當地生活實際相關的細節性考證,譬如,為了凸顯故事中父親買鞋的不易,舒春特別構思了父親在返家途中遭遇狼群攻擊的情節,然而塔吉克人居住的區域是否生存著野狼他起初并不能確認,于是向有關專家咨詢、確認,才將這一情節保留下來。
舒春的“細節控”還體現在他對當地人生活習俗的詳細了解和嚴格考證。塔吉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例如送孩子上學是塔吉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政府到各家各戶都高度重視,鄉鄰之間也會互相幫襯。返校前,父母會拿出最好的食物為孩子們餞行,而白菜炒羊肉就是最好的菜肴。馕是塔吉克人日常必備的干糧,而馕又有很多種做法,其中有一種叫做“法蒂爾”的馕,按照當地人的話來說就是馕中的“愛馬仕”。這種馕制作精細,由于所需食材較為金貴,一般人家平時不會輕易制作,往往在家庭成員要出遠門時才會特意制作。這些鮮活的生活細節都是舒春通過與專家的溝通請教掌握到的內容。這些可圈可點的細節提升了故事的真切感和可讀性,也彰顯了創作者的嚴謹態度。
在繪畫風格上,本書選擇的是寫實風格,為的也是真實還原塔吉克孩子們的艱辛求學歷程。畫家劉向偉有著堅實的繪畫基本功和豐富的繪本創作經驗,他以飽滿的激情,歷時近兩年,潛心創作了書中這些精湛的畫作。讀者翻開這本書,其中的畫面直擊人心,仿佛讀者在與畫中的人物共同經歷那些艱難、變化和幸福。
2021年,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駝背上的夢想》即是一個很好的縮影和寫照。書中過往的塔吉克孩子家庭條件十分困難,求學經歷一度非常艱苦,他們騎著駱駝或牦牛蹚冰河、沒有鞋穿,他們爬懸崖、坐滑索,隨時面臨危險。后來,政府架橋修路,聯通互聯網絡,極大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同時還為村民修建新居,并通過各種途徑提高當地經濟水平和村民收入。隨著脫貧攻堅事業取得全面勝利,以及鄉村振興國策的推進,今天的皮勒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中華大地上正在發生的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巨變。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歷史,今天我們民族的復興,則是在續寫這燦爛歷史的篇章。
關鍵詞: